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对离别情景的描写独有的特色,角度新颖,构想奇特。从全词的排篇布局来看,除结拍而外,其他词句对饯行只字不提,自然也未写离绪,而是着重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伤春的深沉慨叹。
前面词句的意思与结句高度契合,是对景物的描写,也与离别的主题有关,辛弃疾的这首词寓意深广,又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清代文学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写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刘熙载《艺概》也有“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评价语。辛弃疾的这首词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开篇句“莫折荼蘼”,起笔新奇,意思是说不要折荼蘼花,俨然没有商量的口吻,就是劝阻的口气,“荼䕷”也写作“酴醾”,春末夏初开花。苏轼也有诗写道“酴醾不争春,寂寞开最晩”。
宋代诗人卫宗武在《山行》中,也写道:“开到荼蘼花事休,妇桑男亩又从头。阳春有脚堂堂去,万缕垂杨系不留。”
荼蘼花在暮春时节开放,所以珍惜春天的人,一看到这种花开,也就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即将走远,他们也会发出伤春、惜春的感慨。
辛弃疾词作一开篇就以劝阻的口气不要让人折荼蘼花,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词人其实是想以的方式留住最后的一抹春色,这当然是词人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了,因为季节的更替、物候的变化是自然现象。
荼蘼花
然而从词人劝阻“莫折荼蘼”的心情来看,他是非常希望留住这最后的一抹春色的,这样的表达反而显得很有艺术感染力。而这是文学作品区别于自然现象的一个特点,也正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映。
词作一开始,并没有写明送别的人,知识写出了送别的的季节,已然是暮春时节,所以词人有些到“还记得”,词人所谓的“还记得”说的是什么事情呢?原来是回忆往日在青梅如豆的时节,和朋友一起采摘时的场景来。当时对着花的情景像在梦中。
冯延巳在《醉桃源》的词中写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青梅如豆柳如眉。”由冯延己的词作可以推知,青梅如豆正是仲春时节的物候现象。
而词人同友人摘青梅之后又见牡丹盛开、榆荚树林,菖蒲的叶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季节的更替,繁华又凋零。
繁华又怎么能经得住风雨,怎么能禁得住鹈鴂的啼鸣。花和柳树都已经老了,蜜蜂和蝴蝶还忙忙碌碌。也不是因为春天逝去了而有闲愁,而是因为离别。
榆钱叶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如今已是繁华落尽,只剩下几朵荼蘼了。即使不折这些荼䕷,但风雨阵阵,鹈鴂声声,那“一分春色”也是留不住的。
词人写了“时节换,繁华歇”之后,又写道“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出他对那仅存的一抹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又与开篇句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