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选取了两样典型的代表暮春时节的事物:一是荼蘼,二是鹈鴂。鹈鴂是什么呢?原来是一种鸟儿的名字,屈原在《离*》中说:“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鴂一叫,说明春天已经归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
以鹈鴂的鸣叫声寓指春天脚步的走远,这在宋词中也是出现过很多的,如北宋词人张先的《千秋岁》一词中有“数声鹈鴂,又报芳菲歇”;南宋词人姜夔的《琵琶仙》一词中有“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可见在宋词中,鹈鴂的鸣叫声代表着春归去,代表着春天脚步的渐行渐远。
因此辛弃疾这首词中的荼蘼和鹈鴂这两样事物就具有了代表性,用来表现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也表现了年华虚度、繁华落尽的伤春和惜春之情。
上片写看花,以“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形成鲜明的对比;下片写时光流逝、物换星移,“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属对精工,命意新颖。
词人写到的花与柳的残败形象、蜜蜂和蝴蝶忙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词人此时还有了一个典故:春秋未期,孔子为兴复周室而周游列国,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孔子,就问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辛弃疾在《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一词中也引用了“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这句话。
辛弃疾在这里化用典故,把描述孔子的词用到蜜蜂和蝴蝶的身上,可以说是很有深意的,那到底是什么深意呢?纵观全词,前面的词句没有一句提及到离别的事宜,直到结尾,词人才调转笔锋,写了这样两句:“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词人以这样的方式曲终阕尽,然而这样处理结尾的方式恰恰留下了悬念,正所谓余弦更兴。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事词人的愁烦心绪,词意曲折尽致。全词从着意留春写到风吹雨打、留春不住,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茶藤,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就令人想到除本身意义之外,肯定还会另有所指。
如“醒眼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鹈鴂”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难道词人劝阻别人不要折荼蘼花”,仅仅是指春末夏初开花的荼蘼花本身吗?难道他要着意留住、却在风吹雨打和鹈鴂鸣叫中消逝了的“一分春色”,仅仅是表现于自然景物方面的“春色”吗?
显然还有另外的寓意,荼蘼、风雨、鹈鴂,这些代表着春天脚步渐行渐远的事物,也就是此人对年华易逝、岁月流逝的蹉跎之情,也是对朋友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这是第一点。
随着“时节换,繁华歇”,人亦头白似雪。洋溢于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春归这一自然现象引起的,词人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而只是“因离别”;词人又恰如其分地在“愁”字的前面加了一个“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这是第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