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以后,人们的劳动能力不可避免地下降了,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时,退休工资就体现了它的作用:为退休后的人们提供生活保障。
有的人退休工资高些,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就一定会高一些,可能还有的人还有剩余的钱,提供给子孙用;可能有的人退休工资数额少些,日常生活水平也要相应地低点。
那么,能不能把所有人的退休工资统一在一个水平上来呢?实现社会“公平”呢?
这里就先要确定退休工资的属性:退休工资到底是工人的劳动所得,还是社会福利?
从退休工资的计算方法上看成,退休工资是劳动所得,不是社会福利。
退休工资由:基础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基础性养老金的高低也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职工在职时的基本工资的高低和职工的工作年限(工龄)。
那么,就可以这样讲:在职时工资高,退休后退休工资也高;工龄越长退休工资越高。
有人说:你在职时已经拿了高工资,退休后都一样不再做贡献了,退休就应当拿一样的退休工资。
无论是在国企央企,还是在私营企业,只要有生产经营,就要缴税。这个税收,就是国家强制征收的工人劳动剩余价值。国家就有责任在工人丧失劳动能力以后保障工人的退休生活。这种保障一定是体现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激励机制”的。用大白话说,就是你在职时贡献大,退休后给你的就多。这是防止“干多干少一样,干与不干一样”的情况发生。你工龄越长,国家收到的税就越多,退休后你拿的也就越多。造成一种人人努力工作的社会氛围。
说到底,这部分还是工人的劳动所得。
而个人养老金账户就相当于职工的一种银行储蓄,工人在职时每个月缴纳的金额会积累在这个账户里,账户里钱多,退休后就拿的多。
比方说,我的退休工资低,或是说根本就没有退休工资,我看到马云的退休工资高,我到他的银行账户中去取钱,那银行肯定是不给我的呀!
再比如说,我只参加了一年工作,想让国家按上班30年给我退休工资,国家也肯定不会同意。
那就没有办法保证退休人员的正常生活了吗?这时,社会福利就应当现身了。
有一些社会福利是普遍性的,像用老年卡乘坐公交车、去公园免票等等。
还有一种社会福利是有针对性的,各个地方都有的“五保户”、困难家庭补助等等,这些有针对性的社会福利是有它的发放标准的。
这些福利性的补助,都是不看成工龄和个人账户的。
(在这里,只讨论退休工资是劳动所得还是社会福利,不讨论工作单位差异和工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