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品德高尚又博学多才,所以被元朝的几代君王委以重任,曾经官至礼部尚书。却又因为他的性格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上敢于与天子争持,下敢于和群臣强辩,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他为人清廉,眼看着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阶层却奢靡成风,挥霍无度,他觉得无力改变现状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曾经辞官远离朝庭,回到老家济南归隐田园,不想再为这样腐败的朝庭效力。朝庭曾经七次来请他出山,都被他以体弱多病为由拒绝了。
最后一次,因为陕西大旱,朝廷知道他虽然表面上退隐,实际上却仍然关心百姓的疾苦,启用他来做赈灾的官员,希望能利用他的赫赫之光来为朝庭稳定民心。这时候的他已经年迈体弱,但是这一回他却没有再拒绝,毅然又重新出任朝廷的命官。最终却因为抗灾辛苦,积劳成疾,病逝在抗灾的一线。
当时,朝廷把他树立为百官的榜样,希望底下的官员都能像他一样为朝廷效忠。只有他知道,其实他是为了底层百姓的死活。民众的眼晴是雪亮的,当地的老百姓都亲眼目睹了他呕心沥血为民众的赤胆忠心,当他病逝的时候,许多人都为他痛哭流泪,就象失去了自己家中的至亲一样。《元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后人也因为他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而永远地纪念他,尊称他为张文忠公。
这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就是他在前往陕西抗灾的路上,来到了现在位于临潼的骊山脚下驻足休息的时候写的。当时的他看到曾经规模宏大,极度奢华的阿房宫如今已经消失得不见踪影,不禁感慨万千。他联想到上层阶级奢华的生活和一路上受灾民众生活的惨状,他抑制不住自己悲愤的心情,提笔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诗人站在骊山脚下,他环顾四周,这里就是当年秦朝最奢华的宫殿阿房宫所在的地方啊!现在怎么会变成这样萧条又荒凉的景象?当时的歌舞亭台,金砖玉砾,被一场大火烧得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一片灰烬。当年为了修建这一座宫殿,不知道耗费了多少的人力物力 。现在,这些曾经的繁华去哪里了呢?
其实诗人就是想表明,再鼎盛的强权不注意维护也有衰落的时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国家君主不关注民生,只贪图享乐,那么,就像强盛如秦朝,也会在一夜之间被付之一炬。什么都没了,只剩下“草萧疏,水萦萦”。野草从残垣断壁中生长出来,那河水却依然在那里静静地迂回流淌。这些残壁、河水就是历史的见证。诗人用过去繁华的景象和如今萧萧然的景象来做对比,只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就表达出了诗人对从过去到现在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而生出来的感慨。借用眼前萧条的景色,暗喻诗人对统治阶层的不满的情绪。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此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不满之情表达出来。看看现在,当初的这些强大得不可一世的国家,周朝,齐国,秦国,还有楚国和汉代,到如今,哪一个现在还存在呢?哪一个不是因为奢侈和残暴而亡国?虽然这些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云烟缭绕树木丛林之间。但是我们不应该吸取教训,难道还要去重蹈覆辙吗?诗人在这里就是暗指元朝的当政者如今生活奢靡,挥霍无度,不关注民生,都已忘记了前朝亡国的教训!他对这种状况是感到愤慨的。
诗人从这些列国的历史中总结出规律,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是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这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所以他最后写道:“赢, 都 变 做 了 土;输,都变做了土。”无论是谁赢是谁输,最终,大家的结局都一样,一切都会消失,化做大自然的一土土。这是诗人总结出的封建王朝在历史上变更的规律,也说明,诗人已经预见到元朝没落和被灭亡的结局。这是诗人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所看到的结局。
而诗人在他的另外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也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站在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变更规律。王朝更迭,政权轮换,都是通过残酷的厮*和掠夺而获得的,即便是换了一个君主当权,当权力在手,也会大兴土木,为他们的享乐而挥霍无度。无论国家是兴是亡,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诗人跳出统治阶层当局,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揭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他认为,如果统治阶级仍然是以自己的享乐为主,忽视民生,最终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从这一点来看,诗人的观念就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