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下令夺取北平九门。当时,朱棣麾下仅有燕山三护卫等嫡系人马,为了尽快打赢这一仗,燕王府能拿得动兵器的人几乎倾巢而出,包括宦官。根据《明史窃》记载:
当靖难初,内官将兵者数人,有狗儿最敢战先登。王安即不花都,女直人,孟骥即添儿。西番人;郑和即三保,云南人。
意思是说,朱棣麾下有几位勇敢的宦官,其中包括狗儿、王安、孟骥。还有一位云南人,他的名字叫郑和,也称他为三保。
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是立过战功的,《明史·郑和传》也记载“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
只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朱棣身边的这位内侍,除了能上战场,他还能远航海外,若干年后,每每提到郑和之名,都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相比于明朝后期的刘瑾、汪直、魏忠贤等宦官,郑和活成了古代宦想都不敢想的伟岸模样。作为大明第一航海家,郑和的名字早已响彻世界。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给大家还原一位让世界仰视的明朝外交家。
一、起底“大明第一航海家”郑和是明朝知名的宦官,但他早年的履历并不详细。根据傅维鳞所作的《明书》记载:
郑和,洪武中入宫,丰躯伟貌,博辩机敏。
郑和是洪武中期入宫,他身材高大伟岸,博学聪慧。据郑一钧在《郑和全传》中介绍,郑和本姓马,洪武十七年傅友德和蓝玉征讨云南时,郑和被明军所掳,然后被带到南京,入宫服役。一年后,傅友德奉命镇守北平,郑和随军前往,而后被调入燕王府。
清朝末年,《故马公墓志铭》被发现,它被史学界认为是关于郑和身世的最可靠资料。墓志铭中记载郑和的曾祖父是回族人,名叫拜颜(伯颜),曾祖母姓马。郑和的祖父名叫哈只(哈吉)。
郑和有兄弟姐妹6人,而根据郑和小名三保(又作三宝)来看,郑和可能在家中排行老三。
当年,郑和进入燕王府后,很快靠着自己的机敏获得了朱棣的好感。靖难之役爆发后,郑和立过战功,但具体是什么功劳,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甚至有人认为,朱棣和李景隆在郑村坝对决时,郑和曾发挥较大作用,因此朱棣才赐他姓郑。
建文四年,靖难之役结束后,朱棣给郑和安排的第一项任务便是照顾朱棣的乳母冯氏。《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四》记载:
癸卯(建文四年)遣太监郑和祭乳母冯氏。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棣对郑和非常信任。
永乐初年,朱棣欲派遣一位能臣下西洋,但在人选方面陷入苦恼。朱棣召来著名的术士袁忠彻,问他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古今识鉴》记载:
永乐欲通东南夷,上问:“以三保领兵如何?”忠彻对曰:“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袁忠彻认为,郑和有军事能力,又很聪慧,还是朱棣最信任的内侍,选择他下西洋最为合适。当然,袁忠彻建议朱棣选郑和,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袁忠彻是术士,他看郑和的“面相”觉得此人非常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