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1 21:41:30

《四郎探母》为什么用大团圆?因为大团圆是一个不用深入探究的结局。可是如果一个有哲学思维的人,他会把这些伦理道德上的两难,变成历史最真实的教材。

张爱玲看《薛平贵与王宝钏》就不认同最后大团圆的结局。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靠野菜维生,薛平贵在外地娶了代战公主,回来还要先试探妻子是不是还记得他,是不是对他忠心?

因为十八年的分别,早已认不出对方。薛平贵先假装是朋友,调戏王宝钏,才发现王宝钏住在寒窑里不与人来往,苦苦守候着他。后来代战公主出来,对王宝钏说:“你是大我是小。”

两个人要一起服侍薛平贵,这是大团圆的结局。张爱玲在小说里就写,这个结局好恐怖,面对一个美丽、能干又掌兵权的公主,你可以活几天?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原因(5)

你渴望大团圆吗?还是渴望揭发一些看起来不舒服的东西?

儒家的大团圆往往是让“不舒服的东西”假装不存在。就像过年时不讲“死”字,或是公寓大楼没有4楼;死亡是伦理这么大的命题,不可能不存在,我们却用“假装”去回避。

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或者我们平常不说“四”而说“三加一”时,就是在回避死亡,这时候伦理有可能揭发出一些真相吗?我们要粉饰太平地只看大团圆的结局?还是要忍住眼泪,忍住悲痛,去看一些真相?这也是一个两难。

成熟的爱不是依赖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原因(6)

我想,上千年的大团圆文化的确会带给人一种感动,也会使人产生向往,可是伦理不总是那么美好,伦理缺憾的那个部分以及在伦理之中孤独的人,我们要如何看待?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

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

但不要误会这就没有爱了,而是在个体更独立的状态下,他的爱才会更成熟,不会是陶醉,也不会是依赖。成熟的爱是依靠不是依赖,依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依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原因(7)

我们常常把伦理当作依赖,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都是。我看到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有人觉得这样很幸福,我却觉得很可怕,因为当孩子长大后,这些人会反过来依赖他,那是多么沉重啊!

当我们可以从健全的个体出发,依靠不会变成依赖,依靠也不会变成一种常态,因为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不管对父母、对子女、对情人、对朋友,会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而不是盲目的沉醉,如此一来,才会有更加健全的人生。

(END)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欢迎来评论区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蒋勋”公众号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