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外交
郭嵩焘提出“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设立巴力门(议会)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而立国千余年终以不敝”。
19世纪下半叶,就在清廷轰轰烈烈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清朝的巨贾、开明士人以及部分官员已经认识到学习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他们逐步形成了立宪派势力。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等起义给清廷统治造成极大危机,为了缓解朝廷内部的满汉矛盾,获得汉人督抚的支持,满族贵族不得不对湘军、淮军系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加以重用。
▲汉人督抚控制的湘军
随着汉人督抚权力的增强,他们也不再满足于原来满人专制的格局,意图通过政治改革重新分配权力,而君主立宪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权贵不想放弃权力,当时的满族不足全国人口的1%,他们担心一旦实行君主立宪,满族君主会彻底被汉族为主的社会抛弃。19世纪60至90年代,清廷对立宪呼声采取了忽视态度。
▲慈禧
清朝推行洋务运动的同时,邻近的日本也在1867年推翻掌握封建政权的德川幕府,并于次年展开西方化的明治维新。
19世纪80年代,由改革派武士转型而来的日本资产阶级快速成长,他们通过与日本天皇合作,获得政治地位,二者结合推动建立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日本明治天皇颁布宪法
实力壮大的日本产生了称霸东亚的野心,不断加强自身武装,试图挑战清朝并夺取朝鲜等地权益。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洋务运动成果化为一炬,曾被看做蕞尔小邦的日本狠狠地将清朝的大国颜面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