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后人,陈寅恪的子女的生平介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1:59:43

梅贻琦像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专程到南京看望他,并聘请他重回清华任教。1946年10月,陈寅恪夫妇携小女儿美延自南京北上,重返阔别九年的清华大学,出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两系合聘教授,兼任燕京大学的研究院导师。当时清华园受日军破坏,一派破败,尚未恢复。学校将他们一家安排住在条件较好的新南院52号。校长梅贻琦见陈寅恪身体病弱,双目基本失明。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学校给他配了两名助手,讲课就在他家稍大的一间房内,以免奔波劳累。陈寅恪没有门户之见,不管向他求助或求教的学生来自哪所学校,或是出自哪位老师门下,他都会不图回报地给予耐心指导或帮助,希望他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他对在学术上崭露头角的后辈都给予悉心指导,倾力相助,展现出一代大师教书育人的风范。

陈寅恪的后人,陈寅恪的子女的生平介绍(21)

授课中的陈寅恪

五、南迁广州,魂断岭南

陈寅恪重返清华园时,内战已经爆发,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北平的冬天气候严寒,新南院住宅虽装有供暖设备,但学校资金短缺,无力供暖。陈寅恪体弱畏寒,也无钱购煤取暖。知道此事的北大校长胡适想赠一笔美元供他买煤取暖,陈寅恪坚辞不受。最后,陈寅恪决定将自己珍藏的图书卖给北京大学,以换取购煤之资。1948年12月,平津战役激烈进行,清华园内人心惶惶。南京政府拟定了一个所谓“抢救计划”,组织北平学者南迁,陈寅恪是南迁的重点人士。此时他对国民党政权已十分失望,不愿再与其合作。正在犹豫之间,他的妹夫、时任国民党交通部长的俞大维催促他离京。

陈寅恪的后人,陈寅恪的子女的生平介绍(22)

陈寅恪画像

俞大维估计北平会有一战,担心陈寅恪一家的安全,特捎来口信,要陈寅恪务必随胡适一起搭乘飞机离京。仓促中,陈寅恪只带了简单的行李,于12月15日和家人一起在南苑机场搭上了南下的飞机。陈寅恪百感交集,途中赋诗一首,其中一句为“去眼池台成永诀”,表明这一去,可能很难再回古都了。他拒绝了俞大维的姐夫、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的邀请,在南京住了一晚后,便到上海,于1949年1月19日乘海轮到达广州,在岭南大学任教。从此,陈寅恪开始长达二十年的广州生活。

陈寅恪的后人,陈寅恪的子女的生平介绍(23)

岭南大学旧影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曾几次邀请他回北京工作,都被他婉拒。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任教。在亲自给高年级授课的同时,他又写了多篇论文,继续向学术高峰攀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次运动中,陈寅恪因其特殊的学术地位以及身体等原因得到保护,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生活上也受到很多优待。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末,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79岁。他的夫人唐筼料理陈寅恪的后事后不久,于11月21日晚,因突发脑溢血,追随丈夫而去了。

陈寅恪的后人,陈寅恪的子女的生平介绍(24)

上一页23456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