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经纶的冯梦龙踌躇满志,要在科举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天意弄人,冯梦龙屡试不举,直到崇祯三年(公元1650年)五十七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崇祯七年(公元1637年),冯梦龙出任福建寿宁知县,时年六十一岁。在寿宁县任职的四年中,冯梦龙关心民间疾苦,减政轻刑,与民休养生息。四年时间里,冯梦龙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是一个非常廉洁的清官、好官。
但是,满腹经纶的冯梦龙在寿宁任满之后,便再也没有机会在官场上施展才华,为民造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还是他不愿意受封建道德的束缚,“敢倡乱道,惑世诬民”。而李卓吾所言之惑世诬民的“乱道”,就是对传统世俗道德的叛逆和抗争。
司马貌天资聪慧,但从小就冲撞考官,非常具有抗逆精神。到了年长之后,却为少年轻狂而后悔。即便悔悟却为时已晚,灵帝时期的官场腐朽,让司马貌失去了仕途机会,直到五十岁时,才因为自己找回少年时代的抗逆天性,写《怨词》以指责天道不公。冯梦龙的仕途经历大抵如斯。
冯梦龙晚年接受王阳明学说,思想趋于保守,忠于朝廷,维护封建正统,对李自成攻占北京痛心疾首。这种思想上的变化与司马貌的心路历程极其相仿,因而,项羽即便过关斩将,也是在正统的大环境中的因果轮回。而司马貌托生司马懿,并由其后人扫灭蜀汉,则是冯梦龙早期接受李贽启蒙思想的潜意识使然,最终还是要冲破思想的牢笼,幻灭所谓的封建正统观念。
这就是思想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的彷徨与矛盾。冯梦龙与明代中晚期的李贽,顾炎武,黄宗羲、汤显祖、袁宏道、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等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一道,以其离经叛道的思想、卓越的学术成就、丰富的文艺作品,呈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式文艺复兴。仅此而言,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就有其非凡的流传价值。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这个故事是一篇非常通俗的小说,是讲给老百姓听的,讽刺官场、宣扬公道的平话。如此讲故事,是为了更加吸引读者,宣扬自己的道理和观点。尤其是以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来作为文本线索,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冯梦龙把书场平话搬上案头,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这是他对中国白话小说的一大贡献。
在这篇小说中,冯梦龙宣扬了佛家因果循环的报应思想,这也是其早年接受李贽学说的缘故。在《情史·序》中,冯梦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尝戏言我死后,不能忘情世人,必当作佛度世,其佛号当云“多情欢喜如来”,有人称赞名号,信心奉持,即有无数喜神前后拥护,虽遇仇敌冤家,悉变欢喜,无有嗔恶妒嫉种种恶念,又尝欲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
看来,《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所宣扬的佛教因果循环理念,还不能简单的以糟粕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