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会占用大量土地
相比于人工养殖的肉产品,细胞培养肉的培养过程更为高效和环保。
科学研究推测,在理想条件下,两个月时间可以从十个猪肌肉细胞中生产多达50000吨肉。而一头普通猪出生到出栏需要6个月左右时间,体重在120-130千克左右。
而细胞培养肉在生产过程中也仅产生4%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多可减少45%的肉产生的能源需求,所需土地仅占全球畜牧业的2%。
虽然目前细胞培养肉的造价还降不下来,但是植物蛋白肉已经可以做到十分低廉了(不就是高级肉味辣条嘛)
如果通过人造肉替代性地满足了人类对于肉类产品的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和环保之间矛盾,同时还可以解决饥饿问题。
而且,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方法,人造肉更不易遭受生物风险和疾病的侵害,什么猪瘟、疯牛病基本可以杜绝。
除了植物蛋白肉本身就具有高蛋白、低胆固醇的特性外,随着技术的提升,甚至可能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在人造肉产品中添加消费者所需要的特定营养成分,提升消费者的健康水平。比如维C人造肉、补肾人造肉什么的。
再从动物保护的角度来看,随着人造肉投入使用,人类屠宰牲畜和家禽的数量将大大降低,而植物蛋白肉更是能够满足素食主义者的饮食习惯。
这么一想,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那些参与到这场人造肉创新浪潮的每个人似乎都成了“圣”斗士。但是别忘了一点,除科研人员外,新技术的研发还离不开什么?是钱。
这场浪潮的最重要的推手实际上是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资本家们。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倘若没有利益,没人会选择投入巨量资金支持研发,他们看中的是背后千亿级的全世界肉类消费市场。
2008年,四大跨国粮商ABCD(简称,全名我就不提了)在当时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垄断了近80%的世界粮食交易量,霸占了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大豆的控价权却掌握在这些“粮食寡头”手里,随便调整一下价格,就能让国内企业和老百姓十分难受。
而作为四大粮商之一的“C”,是最早涉足中国市场的美国五大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这次人造肉进军中国市场,它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肯德基的新品“植培黄金鸡块”的供应商。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这些知名跨国集团曾不惜用各种方法,强行改变动植物的正常生长方式和生长周期。
将养殖鸡从出生到屠宰所花的时间缩短为50年前的一半,却同时能让它们长到50年前的2倍体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