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主要的资本即苦难。不是石油和天然气,而是苦难。这是我们不断开采的唯一资源”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1986年,4月26日凌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
在这座位于切尔诺贝利西北18公里的小镇上,人类终于打开了潘朵拉之盒,释放出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事故中,连续的爆炸和引发大火,将8吨多的高能辐射物质喷洒到大气层中,释放的辐射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整个欧洲甚至北美东部部分地区都受到了核辐射尘污染的影响,使得这次事故成为当代后果严重的核工业灾难之一(与之并列的唯有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30年虽然过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直未曾消散,随着HBO最新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的上演,让这场昔日的重大灾难,再度回到了时人的视线之中。
一 悲剧是如何诞生的
切尔诺贝利曾是苏联的骄傲。
作为一个核大国,苏联在核能利用上很早就取得了进展。1948年,在核武器上奋起直追的苏联人,搞出了RBMK型核反应堆。不过,此时的RBMK型核反应堆的用途还只是为了生产核武器的原料钚。直到拥有核武器后,苏联人才有心情将其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成发电用的核反应堆,1954年,第一座投入使用的RBMK型(大功率压力管式石墨反应堆)核反应堆在奥布宁斯克成功运行并且发电,成为苏联核电工业的开端。
应该承认,苏联这款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反应堆,当时在技术上还是傲视群雄的。事实上,当时也没有几个国家有能力制造核反应堆,就连中国的早期核反应堆,也是根据苏联援建的RBMK型而来。70年代初,苏联再次升级自己的核电厂设计和建造技术,相继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代RBMK型堆纷纷投入运行,除了切尔诺贝利之外,还有列宁格勒、伊格纳林纳、斯摩棱斯克和伊格纳林纳。在切尔诺贝利的,正是苏联对外宣传为世界上最安全的RBMK1000型。
从数据上来看,苏联人的确值得为切尔诺贝利骄傲。在这里共有4台RBMK-1000型大型石墨沸水反应堆,每个反应堆光用作减速剂的石墨柱高7米,直径达12米,重1700吨。在其中,有着1680根燃料管,沸腾的轻水在其中受到加热,然后被引出带动汽轮发电,四台机组发电功率可达4兆瓦,向整个苏联的欧洲地区提供动力。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个被苏联人视为骄傲的“世界上最安全”的核反应堆,最终闯下大祸,而且更可悲的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电厂工作人员在试验增加电厂安全性时操作失误,惹下了滔天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