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的王毂(一作王睿)直言 ,“牡丹妖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 ,果成无语自垂阴” (《牡丹》),含蓄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体现了一种平民化的审美情趣。唐代柳浑则认为“数十千钱买一棵”的牡丹“也共戎葵不较多” (《牡丹》) ,戎葵即非常普通的蜀葵,遍布田野。柳浑将之与牡丹作对比 ,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全诗不着一字褒贬, 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好恶。
独立东风看牡丹
牡丹与去国怀远
如果说,唐朝文人对牡丹的欣赏和痴迷是唐王朝盛世时代精神的展示,洋溢着唐朝所特有的自信开放的恢宏气度、一视华夷的大国风范和积极外向的文化精神。那么,在宋朝,尤其是靖康之难后,文人们面对牡丹,除了部分歌咏牡丹的天香国色外,更多地是倾注了山河破碎、乡关沦陷的悲怆,倾注了济时忧国的情怀和身世浮沉、报国无门的愤懑。
咏 牡 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
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
独立东风看牡丹。
这首诗是陈与义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寿圣院塔下时所作,此时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洛”,指河南的伊河、洛水, 代指洛阳 )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有十年了。此诗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然而眼前的景况是怎么样的呢:时间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家国依然破碎,故土依然难回。作者通过牡丹,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前景的绝望。“独立东风看牡丹”本为诗思首句,诗人为拢住无限情思而倒用为结,为诗境增添了慨叹不已的情韵。
昭君怨·牡丹
刘克庄
曾看洛阳旧谱, 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 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此词上阙“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以牡丹的名贵品种之一的姚黄代指牡丹,“独步”指牡丹的美丽和名贵。扬州的芍药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芍药虽也经历战火摧残,但至少仍近朝廷,常为文人咏叹。牡丹却沦落于敌人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牺牲品。下阙一开始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也形象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倾国倾城,山河破碎后一片荒凉。“君莫说中州,怕花愁”,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却是爱中州至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透露出未能渡江驱敌、空有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愤恨。“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全词对比鲜明,感情深沉,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寄寓词人满腔忧国伤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