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圣旨,很多人就会想到这样一幅场景,趾高气扬的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圣旨,拂尘一甩,朗声道:“圣旨到——”于是众人赶紧跪下山呼万岁,来使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看过古装剧的,对此莫不熟悉。圣旨,绝对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大利器。然而,圣旨真的是这样吗?
圣旨门类和名称首先,并非所有圣旨都能称为“诏”。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后世对此有所继承和发展,皇帝命令按颁行对象、颁行内容加以分类,例如汉代皇帝命令分四种——策书、制书、诏书和戒书(戒敕),唐宋时期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等七种形式,明清时期分为制、诏、册、诰、诰命、敕谕、敕书、敕命、谕旨等。圣旨有这么多门类,所以不可能动不动就是皇帝“诏曰”。
清光绪签发辛丑条约的圣旨
圣旨的格式和套路至于圣旨开场白,在明朝之前历朝历代都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即位的诏令多用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这大概与当时朝代频繁更迭有关,皇帝更刻意强调自己皇位的正统性。
唐代皇命一般由门下省审核颁行,因此诏令之首往往是“门下”二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宋代的圣旨写作格式大体上继承了唐代,又有所变化,有用“门下”二字开头的,而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为开头的也不少。
元代则因为蒙古族的最高神是长生天,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保存唐代圣旨内容的碑刻拓片(部分)
朱元璋首创“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我们最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字开头,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创的。凡是明代之前的古装剧,圣旨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都是bug。
朱元璋非常喜欢用“奉天”一词,认为大明结束元代暴虐统治是顺应天道,因此他总把“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挂在嘴边,将皇宫里最大的宫殿取名“奉天殿”,把他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样。随后,他又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作为诏书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