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这样设想,历史上那些引发争端或者发动战争之人,在自己所属的人际圈层中不妨能够称之为一个非常和善甚至高尚之人,然而他们内心潜藏的对自我、族群、国家的极度自私性的考量所产生的暴力性之“恶”,会引发具有同等属性之人的共鸣和呼应,因而引发连带效应,将这种恶传布辐射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暴力恶行。
几十年前,那些发动和参与侵华战争,在别国土地上烧*抢掠无恶不作之人,在自己本国的所属圈层中大多为和善有礼之人,甚至被誉为怀有高尚的私德。
03 群体之恶
据说,《刺*》出版后,曾引发日本读者的强烈反应,他们质疑关于南京大屠*的段落描写与引用数字。
尽管对集群体之恶、暴力之恶为大成的二战背景在村上以往的作品中不时浮现,但从未在这本书中得到如此前所未有的有力展现,甚至可以作为关键的背景性存在。如果没有被派遣往中国因被迫参加屠*而导致精神崩溃自尽的弟弟对身心的刺激,如果不是因为在维也纳一同参与刺*行动的情人与同志惨遭酷刑而死,而自己得以幸免却要终生保持沉默的内心逼压与沉痛郁结,也就不会产生《刺*骑士团长》这幅画,同时小说中的其他后续故事也就无从产生。
最有力的是书中的那句话“可是40万人和10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这是日本右翼分子一贯的企图混淆视听的必*技,他们总是反复纠结数字,企图以数字的不确定性抹*曾经的历史存在铁证。
但村上的这句话,将他们的虚伪而丑陋的幕布一把揭下。
其实,无论是村上反复强调的人心的本源之恶,还是他人的潜藏之恶,都意在提醒如对自身看似平庸的本源之恶,与他人乍看无害的恶如不加以警惕与及时遏制的话,它们就有可能演变为其势汹涌难以控制的群体之恶,进而对其他个人和种群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所以,仅仅省察自身之恶,清除本源之恶是远远不够的,要具备觉悟和能力阻止他人之恶的滋生与蔓延进而演变为群体之恶,才体现出作为一个作家,村上春树对于暴力、战争、历史的独特思考,才展现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和战斗姿态。
“历史是统合起来的记忆。过去的东西可能会被遗忘,可能会被篡改,这些都是不应该的。所有人都应该背负对历史的责任。”
这是村上春树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
所以,才必须要*死某个分身是作为恶的理念存在的“骑士团长”。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仇意,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