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座则是被称为中朝友谊桥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也就是我们如今新鸭绿江大桥的前身。
它也是在二战末期由日本开始修建,始于1937年4月,至1943年5月竣工,位于第一座桥上游约100米处。
尽管这座桥最初的目的是服务于日本的军事和经济扩张需求,如今它成为了中朝运输的生命线。
无数的物资从这座大桥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境内,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后,中朝两国形成的深厚友谊,这座桥也逐渐被视为两国友好合作的象征。
1990年10月中朝双方经过商定,把这座桥梁正式更名为“中朝友谊桥”,并继续发挥着连接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之间交通往来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增长,中朝友谊桥已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
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东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中朝双方开始探讨新建一座现代化大桥的可能性,以提升双边贸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但因各种因素,尤其是朝鲜方面的谨慎态度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这一计划未能迅速推进。
直到2009年10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朝鲜时,双方达成了关于共同建设鸭绿江新大桥的共识,为该项目正式开启铺平了道路。
根据协定,新鸭绿江大桥选址于丹东市新城区与朝鲜新义州南部之间,距离原有中朝友谊桥下游约10公里处。
该桥按照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施工,总投资额约为人民币22亿元,彰显了中方对加强中朝经贸往来的决心和信心。
工程于2010年12月31日破土动工,由我国承办部分的桥梁主体结构仅用3年便顺利完工,然而令人大跌眼界的是时至今日这座大桥仍未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