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7 10:12:48

清朝是个特殊的朝代,是个与头发纠缠不休的朝代。

单是男人头上一条辫子,是留是剃都是一件大事,一件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的大事。辫子怎么就与清朝有着这么多的纠缠呢?我们从历史方向解读一下。

一、入关时的坚决“剃发”

满族男人留一根辫子,是女真族的传统风俗。天命七年,努尔哈赤下令“老年人可以不剃,年轻人必须剃”,此时辫发还是出于满族发式的习惯。

皇太极继位后,规定汉人也必须按满人的习俗,不分老少一律剃发。

随着战争的扩大,剃发与留发便由民族习俗转变为民族矛盾,引发了后来的一场针对头发的大屠*。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1)

(女真人的发型)

满清统治者认为,汉人剃发是效忠满清的标志,而汉人则把留发作为保持民族气节的表现。

随着满清入关,“剃发”也上升到民族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问题。

清军入关之初,老百姓的反抗还是不太多的。

“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

可见当时汉人对剃发制度存在极大不满。鉴于汉人的抵制情绪,多尔衮下令罢除剃发,此举极大地减少了清军南下的阻力,缓解满汉两个民族的矛盾与冲突。

只是有些剃了发的汉人心中不平,他们认为后降者不用剃发,这种“有人剃有人不剃”的局面,造成没剃发的汉人对先剃发的汉人的排斥和鄙视。

而未剃发者也反映 “清兵见未剃发者便*,取首级请功,名曰‘捉剃头’”,这样就在社会上造成了恐慌心理。头发在不经意间成被赋予了政治含义。

为了避免恐慌,安抚先降者,顺治二年多尔衮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将剃发作为征服汉人的重要手段。对于坚持留发者,清军采用血腥的手段镇压。

只要发现留发者,立即逼其剃头,如有反抗*无赦。虽然不少汉人反抗,但面对满族的屠刀,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事实的威吓之下,汉人被迫剃发留辫。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2)

(留头不留发)

头发留与不留居然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引发如此激烈的冲突,其中的深层含义令人思考。

有学者认为,当时汉人不愿意剃发,是将剃发与阉割相联系起来。专家们认为蓄发代表一种自由,剃发则是失去自由、受到限制的象征,与传统儒家思想格格不入。

满、汉对头发的不同认知和不同文化下的解读,是这种冲突的原因。

汉族认为满族是异族,反过来也一样。

努尔哈赤在致书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时说:“明与朝鲜,我异国也,言殊而服发亦相类。”

因为文化不同,服饰和发型也有差异,满族把蒙古民族视为同类,把汉人和朝鲜人视为异类。

皇太极征服朝鲜后,将朝鲜变成自己的属国,由于朝鲜并没有特别大的反抗,所以满清也没有要求朝鲜人剃发。而反抗激烈的汉族,则被强制剃发,可见剃发制度主要是针对汉人,旨在建立大一统政权。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3)

剃发易服

汉族的经济、文化远超满族,满清一直对汉人有畏惧之心,时刻提防汉人推翻自己的政权。所以满清统治者可以接受汉族文化,但不是无底线的。满族的衣冠制度是满人区别汉人的象征,强迫汉人接受满人的这种文化,是汉人屈服满人的标志,对巩固满人政权是有利的。

所以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极下令:“汉人官民穿戴照满洲式样,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重治其罪。”

从此剃发成为国策,成为满族征服汉人的标志。

清朝初期,汉人在国破之际,视剃发为耻辱,将其与古代刑罚的刺字、割鼻等酷刑等而视之,所以非常反抗这一政策,倒不是那些汉人百姓都有多大的“反清复明”的觉悟,他们的反抗和明朝、和朱家皇帝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一点是要分清楚的。

顾炎武的《圣安本纪》记载:顺治初年,因剃发令而奋起反抗的汉人非常多。当时在江南的一位外国传教士记述“辫发胡服之新制,大招汉人之反感,彼等对于满洲政府,群起反抗,奋起如虎。”

汉人的抵抗最终失败了,汉人发式只得和满人一样留起辫子来。但围绕辫发的斗争远没有结束。

从顺治到康熙,清王朝因剃发问题,多次镇压汉人的反抗,连后来的吴三桂也用复汉人头发衣冠相号召,这个大汉奸都得到了不少人拥护,可见辫发在汉人心中的重要程度。

但是最后,满、汉两族的“剃发”、“留发”之争,最后以满人的胜利而告终。

二、太平天国的“蓄发”

太平天国运动有个别称,天国的战士被满清称为“长毛贼”,这是因为太平天国颁布“蓄发令”,汉人不再再剃头,这是一场反清的斗争,也是一场头发剃与不剃的斗争。头发成为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