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是哪一年开始的,剪辫子和留辫子在什么时期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7 09:44:20

据说华夏民族是戴冠的,留辫本是胡人的风俗。
   隋唐以来,常常是胡风浸汉。胡汉融合。
   大唐新语记载,太宗尝宴近臣,令嘲谑以为乐。长孙无忌先嘲殴阳询曰:“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询应声答曰:“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由心溷溷,所以面团团。”太宗敛容曰:“汝岂不畏皇后闻耶!” 索头,是说头戴大厚皮帽,也有说是后脑勺上的头发,大家知道长孙无忌是鲜卑人,但是这则说明唐朝时期辫发居然进了皇宫。但是这种风俗,也许并不普遍。
  
   满族男子剃发留辫,正是源于古代胡人的风俗习惯。
  清朝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多尔衮遂改变剃发与否“听其自便”的政策,命礼部向全国发布“剃发令”。  “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

剪辫子是哪一年开始的,剪辫子和留辫子在什么时期(1)

剪辫子

自此,便开始了剃发、留辫运动,以及中国男人二百多年的Q字发型史。    
 二百年后,到了1840年的时候,人们对Q字发型,经历了由抗拒到被迫接受,然后麻木,最后不再将其视作蛮夷之俗,而将其看作**大国之俗的过程。林则徐在澳门看到洋人的装束打扮时,曾鄙夷地说道:“真夷俗也。”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兵俘虏了清兵,先要剪掉头上的辫子,张遇祐被俘后英军要剪他的辫子,他却宁死不剪,大声喊道:“要剪我的辫子,除非*了我的头。”英国兵没办法,只好带他去见侵略军头子义律,义律首先恐吓他要*他的头,张遇祐丝毫不惧,表示出要从容就义的样子。义律心想这真是个不怕死的好汉,马上又来软的一手,拿出一百元银元要赏给张遇祐,白花花的一大堆银元放在张遇祐面前,张遇祐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大声的说:“快收起你这肮脏的钱,免得玷污了我的眼。”他不为钱财所动,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气势,使侵略军的头子也深为惊诧。义律把狡猾的眼珠一转,想借张遇祐的英雄行动教育他手下的雇佣兵好为他卖命,就在英军面前假惺惺地称赞一番然后放走了张遇祐。这事传到清军营中,当时闽浙总督邓廷桢在广州协办夷务,赠诗一首:“截发何如竟断头,盘空硬语压夷酋,男儿要膂坚如铁,愧*夸毗惯体柔”。后来清军果勇侯杨芳把张遇祐赏给外委顶戴,当了个起码的小官。

剪辫子是哪一年开始的,剪辫子和留辫子在什么时期(2)

鸦片战争

  而反观西方人在看待当时的中国人Q字发型时,亦是充满费解与鄙夷。英国人伶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许多年里,全欧洲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穿奇装异服,以及女人自毁行走的脚,长期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双方都持文化的偏见,但是二十世纪之前,基本上外国人的意见对中国的影响不大。
  最早提出革除辫子的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入关相似,太平天国将剪辫,视作是否归从其天国的政治态度,施行了严厉的剪辫、留发运动,其推行过程可以说是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但是太平军后来被清朝镇压,剪辫子的事情暂时搁置了。
  以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名义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就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人变为禽兽也。”(注:杨秀清、萧朝贵:《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太平天国印书》上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另外还有“不许剃头,留须蓄发,复中原古制”(注:《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四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2页。) 和“应知乃祖若宗并非胡种,自当蓄须留发,脱去妖形”(注:《绍天福朱绦天福陆告四方士民亟早投诚各安生业诲谕》,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137页。) 等说。  
 鸦片战争之后,大批中国人或自愿,或被拐卖,到南洋及其它地方做苦工,一些出洋的**上国臣民,终于发现了辫子的丑陋及不便。但由于害怕清政府对其归国设置障碍,剪辫、易服仍属个案。直到1898年,才有新加坡华人在报上公开提议剪辫。此举在海外华人社会引起极大震动和争议,赞成者指出辫子的种种不便及不雅之处,反对者则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剪辫后会被清政府视作异类,对其归国,以及与清政府驻外机构打交道设置障碍。此次辩论以反对者的胜利结束。直到两年后,即1900年,新加坡华人才开始成批剪辫。此间,孙中山等人所在的同盟会组织,于1895年开始剪辫。

 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是康有为。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未被光绪接受。

剪辫子是哪一年开始的,剪辫子和留辫子在什么时期(3)

康有维

 1900年的庚子国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此后,清政府威信扫地,对各地控制力削弱,地方势力开始坐大。在各地租界以及东北等地,清政府已经不能有效行使主权。大批留学生到日本,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人的自信心突然膨胀,他们把中国人的辫子讥为“豚尾”。一些海外留学生,开始剪辫,与清政府决裂。国内的“湖北学生界”也在1903年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
 1903年以后,随着留学生的归国,在清政府控制较弱的南方各省,少量青年学生开始剪辫。清政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部分士兵也剪去了辫子。为此清政府于1907年5月6日下达命令,严禁学生军人剪辫。一经查出,分别惩处。但此时由于满清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已经今非昔比,此令并未在各地得到严格执行。清政府无奈,对此只有采取默认的态度。
   
 1910年10月3日,作为清朝新政产物的资政院第一届常委会开幕。开会不久,一名叫罗杰的议员便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议案;接着,来自湖南实为革命X人的议员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资政院议决时认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最后,以大多数议员赞成获得通过。
 1911年12月3日,袁世凯剪辫,天津等地巡警出面劝市民剪辫。1911年12月7日,清廷下旨允许自由剪辫,自行剪辫者得到法律保护,因剪辫而遭受的迫害才算告一段落(以后还有袁世凯及张勋复辟)。1911年起,无辫之人才可以和有辫之人一样自由地出入公共场合,如1911年7月8日《时报》所载《上海之今昔观》中发现:“前三年华人之剪发者尚寥若晨星,今则剧场茗寮之中触目皆是矣。”二十世纪前十年,剪辫的动机主要是把蓄辫看成一种陋习,妨碍身体的卫生与行动,这一点已为舆论所认同。清亡之前,许多政府要员就已剪除发辫,为民国初年遍及全国的剪辫高潮做了辅垫。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孙中山下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当时的人们有立刻剪辫子的,因为此中有利益所在。当时有一名《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命令一下,全国立即掀起一股剪辫热潮,但也有一些守旧分子不愿剪辫,革命党人在街上看到之后,便上前拦住,强行施剪,剪完之后,方许离去。
  然此时Q字发型已深入民心。  
  民国政府发布的“剪发令”同清初顺治帝发布的“剃发令”(蓄辫)一样受到了一些守旧者(包括汉人)的抵制。老北京人一时传唱:“袁世凯瞎胡闹,一街和尚没有庙。”(顾颉刚:《北平歌谣续集》第八首)。这里说的“和尚”是指剪去发辫,剃了光头的人。
 尤其在乡下,人们也许“愚昧”。《郑超麟回忆录》里说:“老百姓以为人生下来就有辫子的,当城里剪辫子成为一种风气之后,乡下人表示反抗。一次,我在小船上听一个赶集的乡下人说:城里人要强迫剪“头鬃”,我们就不来赶集了。”
 剪辫令一出,竟有守旧之士,力竭声嘶求饶发者有之,哀号痛哭谓无颜归家者有之。
 因此,各地抵制剪辫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在上海这样最开化的城市,依然是“沪上光复已两月有余,辫子仍未除净,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怀犹豫,踌躇不剪者,是满贼之丑俗犹存,民国之声威有损”。在偏僻地方,抵制事件更是多见。在此局面下,一些激进学生和军人走上街头,强行剪去行人发辫,多有争斗流血事件发生。
  据《申报》1912年2月19日报道,湖南湘潭县城“剪辫者已十居其九,闻有一二未剪者不过顽固之乡愚”,有“一挑水夫尚垂发辫,该兵士迫令剪去”,结果发生争吵推拉,挑水夫受伤致死。  
 老舍写的《我这一辈子》中说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外援。后来,民国政府又想出了新策略,在庙会、集市上搭棚设“点儿”,预备菜饭粥茶,见未剪发的便扭进棚内,强行剪去辫发。这时便有地方官员长揖恭维道:“您剪发维瓣啦,大吉大利!请您棚里用饭吧!”有的赌气愤然而去,有的一边捧着碗吃饭,一边哭辫子。最后还要求将辫子捡回去,说是留着死后入殓时好放进棺材里,落个“整尸首”。但尽管官方有千条妙计,百姓们却有一定之规。有的宁可不出门,也拒不剪辫。  
  1914年6月23日,北京政府内务院又颁布《劝诫剪发规程六条》,规定,凡政府官员、职员不剪发者停止其职务;凡车马夫役不剪发者,禁止营业;凡商民未剪发者由警厅劝令剪除;凡政府官员的家属、仆役未剪发者,其官员要负劝诫之责。
  京、沪等地再度兴起剪辫子的风气,在这股剪辫子的热潮中,绝大多数国民陆续剪掉了辫子。但也有人抵制剪辫子,甚至宣称“吾头可断,辫子不可剪”。
  1917年张勋复辟时,北京城内百姓纷纷四处寻觅假辫,便是一个有趣的插曲。
  辫子虽然已经剪去了,但是此种政策多有强迫之举,为部分百姓所不满。北伐时期山东民间反张宗昌暴政的民谣,就把剪辫子也列为张的苛政之一。张氏固与民初山东的强迫剪辫无关,这是另一事;但这民谣说明老百姓不仅未把剪辫算成德政,反视为苛政,十几年后犹有余愤,盖其多少给一般人民造成了不便也。   
  1922年7月博仪率先自己剪掉了自己蓄了多年的辫子,后来,人们听说小皇上溥仪在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劝诱下剪了辫子,顿时,紫金城里的千把条辫子也都剪掉了。
  但是辫子的故事似乎尚未终结。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还拖着一条辫子投湖自*。

剪辫子是哪一年开始的,剪辫子和留辫子在什么时期(4)

王国维

当年的《申报》统计,北京尚有男辫4000多条。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还下过《禁蓄发辫条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