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7 10:12:48

(蓄发的太平军)

杨秀清发布过一篇《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人变为禽兽也。”。

太平军每攻占一地,就发布“蓄发令”,宣布“有再剃者*无赦”。

这种做法让习惯了剃头的民众感到无所适从和不满,辫发问题又一次成为政治问题。

当时清王朝统治全国已有两百年,老百姓都习惯了养辫子,蓄发反而是异端了。

老百姓用“长毛”来称呼太平军,是长年累月的风俗习惯的惯性所至,而中国人是一个不喜欢变化的民族。

当一个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观念后,辫子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蓄发反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冲击,必然会遇到阻力。

因此人们对于蓄发充满了恐惧,正如两百年前的祖先们恐惧剃发一样。在太平军禁止剃发的严令下,仍有不少人照常剃发。杭州被清朝收复后,满清限老百姓“三日内皆剃发,民乃欢呼称庆。”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5)

太平军

其实在太平军中,“广西真长发并不多,多者皆两湖新裹之众”,可见就是在太平军中,也有不少人对蓄发还是有看法的。

不过此时剃发与蓄发代表的是政治态度,虽然不少人主动改变发式,但其内心对蓄发还是持保留的态度。

许多老百姓看到太平军来了就蓄发;太平军刚走便“争先剃发”。这是当时政治斗争和社会心理复杂多样的具体体现。

太平军过于追求辫发中的政治含义,也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不少民心。以头发来式来判定一个人的政治倾向,而不顾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显示了太平军政治斗争的幼稚。

太平天国的败亡后,辫子的地位的再次提高,那些自愿的或者被迫的蓄发者又开始了剃发。

三、辛亥革命的“剪发”

到了近代,辫子又一次成为历史焦点,又被赋予了政治意义。

近代中国人留着长辫,被外国人讥笑没有开化。特别是在国外谋生和学习的中国人,往往因为一根大辫子受到洋人的轻辱。

留学生们往往因为一根大辫子被外国人称作“拖尾奴才”,辫子成了“国耻”,于是,一些年轻气盛的留学生干脆将辫子剪去。

可是想回国谋个一官半职的留学生,就不敢剪辫子。

日本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大多将辫子盘在头上,带上军帽后被日本人称为“富士山”。

尽管此时辫子成为外国人耻笑的对象,是“落后”的标志,清王朝还是将辫子当成宝贝,谁若私下剪去便是反叛,所以很多留学生回国后以不得不装上假辫子。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6)

(留辫子的清朝留学生)

凭良心说,留根长辫子是很不方便的。既不卫生,又不雅观,还不利于机器化大生产。

所以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提出了剪辫的主张。

维新派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一部分,康有为认为:“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可见维新派认为留辫子是一种落后的风俗习惯,需要改良。

维新派所呼吁女子不缠足,男子不留辫。可惜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执行。

革命党人也是提倡剪辫子的。革命就是要推翻腐朽的满清政府,包括满清倡导的辫发制度,也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革命党人认为剪去辫子能激发出人民的反满热情,能鼓励更多的青年投入反清革命。

革命者号召:“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就像清初剃发是归附清朝一样,清末剪不剪辫子也是看一个人是否拥护革命的表现。清王朝认为剪辫者即为革命党,所以1905年,当端方、戴鸿慈等人“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7)

(剪辫子)

革命洪流终不可挡,武昌起义不久,清政府被迫承认了剪辫子的合法性,下诏“资政院奏恳请降旨,即行剪发,以昭大同一折。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

辛亥革命胜利,使得剪不剪辫子成为政治的一部分。革命者主张军、警及政府职员应当先行剪辫子,老百姓平则“限期在本年之内”。

清政府最终在1911年12月7日准许官民自由剪发。1912年1月,为了给每个国民颁发国民证,革命军政府限定所有人一律剪去辫子。

士兵携带剪刀,阻拦行人,强行剪发”,尽管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剪去辫子,但留辫子的人确实少多了。

虽然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但剪辫子也非一帆风顺。张勋的辫子军和满清遗老遗少们,仍拖着一条辫子,他们认为辫子是中国的“传统”,是大清的象征,剪发乃是“崇洋”。

剪辫子的时机,剪辫子需要准备几把剪刀(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