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正是这样的父子关系,让汪曾祺的性子里有一份难得而特别的随性、恬淡、闲适、自由、幽默,以及好玩劲儿;
也让汪曾祺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给予了更多的平等和包容。
2
与子女:“没大没小”和“好老头儿”
汪曾祺有3个孩子,1个儿子,2个女儿。
就像汪曾祺回忆父亲汪菊生一样,汪朗对父亲汪曾祺的回忆也是,父亲是“很随和”的人,“很少发脾气”。
在家里“最没地位”的文学大家
孩子们有时叫他“爸”,有时叫他“老头子!”,连小孙女也跟着叫。
但他从来不生气——在家人面前,他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哪怕是成名之后,全家仍然叫他“老头”,谁叫他,他都答应得非常痛快。
他认为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对他来说,“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在家里,谁都可以对他的作品“说三道四”。
汪曾祺除了写文章,还会画画写字。画完画后,有时孙女和外孙女会挑刺,说画的是什么呀,荷花怎么连水都没有啊,而且画面空得太多了。
有一次,小孙女见爷爷的画纸上留白太多,就拿起桌上的画笔在画纸上画上水纹,添上荷叶。
汪曾祺看了一点也不生气,仍是乐呵呵的,反而称赞孙女画得好。
《莲蓬画图》
还有一次,他的孙女回家的时候气哼哼地说:“爷爷的文章一点儿都不好!”
原来孙女当时读五年级,老师命大家摘抄一些华丽的词藻,于是她把爷爷的书翻来找去,却一无所获——“爷爷写的什么呀,没词儿!”
汪曾祺听了后,却哈哈大笑:“说得好,没词儿!”
他一点不介意孙女的吐槽,反而认为没词儿,正是对自己的表扬。
潜移默化的教育
汪曾祺曾说“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那样的父亲不只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所以,汪曾祺对子女的教育看似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
一方面,不给孩子“灌输”,据汪朗回忆,“老头儿对我们的学习没什么要求,也没什么具体的指导”。
女儿汪明一直是好学生,有一次因为贪玩,数学考了64分,老师都说“看你爹怎么收拾你”。
结果汪曾祺看了卷子只是笑笑,一句话不说就把名字签了。后来汪明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这件事也让她始终记在心里。
微博@亭林镇无业青年
另一方面,汪曾祺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尊重孩子,真正为孩子着想,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自己。
汪朗幼儿园刚毕业时,刚学会汉语拼音,就用汉语拼音给汪曾祺写了第一封信。收到信之后,汪曾祺也用汉语拼音给儿子写了回信。
儿子谈恋爱,汪曾祺也像自己父亲一样,开明、不干涉,他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对他来说,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更重要。
汪曾祺说: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后来,儿子填志愿,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也完全是自己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