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史上下落最神秘的皇帝。
靖难之役后,谁也不知道朱允炆他到底是死是活。
有的人说朱允炆被火烧死了;
有的人说他出海了,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
有的人说,他隐逸民间,当了和尚;
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道士。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众说纷纭,争议不休,朱允炆的下落之谜由此成为大明王朝第一悬案!
然而,今天破案了!
1、朱元璋分封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1368年1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正式建立明朝。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历代王朝灭亡教训,他觉得要想让明朝千秋万世,永享太平,必须“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也就是要加强明朝宗室的实力。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实行分封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明朝建立后,还面临北元的威胁,明朝需要在边境各地集中军事力量,抵抗打击蒙古边患。
其次,朱元璋对重权在握的功臣宿将们十分不放心,总觉得功臣势力过于强大,势必会危害明朝统治。
因此他将功臣宿将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和宗室子弟手中,开始实行分封制。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就已经确立了分封诸王的制度,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三次大规模分封自己的儿子,总计分封了25个儿子为藩王,驻守边防重地。
尤其是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主要就是为了防备蒙古人。
朱元璋希望通过加强藩王权力的方式,防止功臣宿将势力膨胀,同时又起到镇守边防的作用,达到“藩屏帝室,永膺多福,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目的。
正因为朱元璋分封藩王有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备蒙古人,拱卫中央。
因此明朝初期的藩王权力极大。
第一,经济上。
藩王们俸禄极高,是朝中一品大臣的十倍,而且赏赐不断,良田无数,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化国为家。
第二,军事上。
藩王们据守战略要地,拥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的权力。
每个藩国都有守镇兵和护卫兵,正常情况下,守镇兵由朝廷任命的将领指挥,护卫兵由藩王指挥(护卫兵人数在3000至19000之间)。
可如果遇到紧急军情,藩王可以同时指挥守镇卫和护卫兵;并且一旦爆发战争,各守镇兵调遣部队需要有皇帝旨意和藩王的命令才能出兵。
这样一来,藩王在紧急情况下掌握的兵力是很庞大的,比如宁王朱权他的封地在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与蒙古人相隔太近,他就可以直接掌握8万大军。
“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
“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与王,并有御宝文书与守镇官,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者,不得发兵。”
第三,政治上。
藩王在政治上也享有特权,藩王政治地位仅次于皇帝、太子,任何公侯大臣遇见藩王都要行礼,并且藩王可以过问地方要务,藩王犯法,地方官府无权处罚。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为了防止朝廷有奸臣作乱,允许藩王率军进京靖难,清君侧。
这就为后来的靖难之役提供了正当的理由。
朱元璋分封藩王,基本都在边远地区
当然,朱元璋也吸取了因为分封制导致的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的历史经验教训,明朝分封制采取“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藩王不能直接统治藩王臣民,而是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管理,藩王不得干涉,同时藩王的军队全部隶属朝廷,防止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威胁朝廷。
朱元璋自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杜绝了一切不利因素,可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不幸英年早逝,年轻的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场子,藩王们位尊权重,势必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02、靖难之役当朱允炆面对一帮掌握兵权的叔叔们时,如坐针毡,并深感忧虑。
有一天,朱元璋得意洋洋地说:
“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我让你的叔叔镇守边疆,这样一来,边境就没有威胁了,你可以安享太平。
朱允炆闻言,头皮有些发麻,问了一句:“敌人来袭,叔叔们可以抵抗,可叔叔造反,又由谁来抵抗?”
“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傻眼了,沉默很久,问道:你啥意思?
朱允炆惴惴不安,试探性地回答道:我用德行感化他们,用礼仪制度限制他们,如果德和礼不行,我就教训他们,削他们的地,削地不行,我就废了他们,如果还不行,我就出兵讨伐他们。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允炆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早已经决定不搞什么德、什么礼,直接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
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继位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怂恿下,急匆匆地推行削藩政策,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
可朱允炆明明很忌惮朱棣,却担心朱棣狗急跳墙,先对朱棣同母弟朱橚下手,孰不知早已经打草惊蛇。
而且朱允炆削藩完全没有任何说得过去的理由,堂而皇之地违背了朱元璋的意愿,给人落下了不遵祖制的口实。
更坑的是,朱允炆削藩完全没有任何计划,为了削藩而削藩。拿下了周王后,他又以各种理由废了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尤其是湘王朱柏被逼得自焚而死,这让朱允炆引起了藩王们的敌视。
最愚蠢的是,朱允炆明明已经把叔叔们都给得罪了个遍,他居然还信任十九叔谷王朱橞,最后让谷王守南京城门。
朱允炆种种不明智的做法终于逼反了四叔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棣打着清君侧,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旗号,发动靖难之役。
朱允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占据绝对上风,却被朱棣逆袭成功。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二十日,朱棣反败为胜,趁朱允炆兵力空虚,突袭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