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11 08:25:27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曾出现了一个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帮派——天地会。这个由明末遗民组成的帮派在历史上也真实存在过,他们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还多次组织对清政府的反抗活动,甚至影响了清初社会秩序的建立。"天地会"的存在,让我们看到在明清更迭时期,"遗民问题"是清政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它也随着满汉文化之间的冲突而越来越明显。故此,康熙帝发布了"博学鸿儒科"的诏举措施。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1)

"博学鸿儒科"是清初的重要政治事件,称得上是明代遗民蜕变的枢纽。因为,清朝从创建王朝到入主中原,是由武功压服到文治德服的战略布局过程,而康熙帝"博学鸿儒科"的举办,则意味着这一布局基本完成。"博学鸿儒科"是清政府的曲线治国,因为三藩之乱的爆发,使得康熙认识到了清政府的"不得人心",于是,他通过开"词科"的方式,名为招揽明代的大儒耆老,实为"招揽人心"。此举目的是通过和平的方式,为清王朝的统治冠以汉文化中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并通过对汉文人的体制化,来促使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心理转化,争取汉文人对清朝正统的认可。所以,"博学鸿儒科"虽然有考试的形式存在,但实质却是"游宴"。它既是皇帝的自省之举,也为笼络人心。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2)

康熙朝推行"博学鸿儒科"的原因

清代的博学鸿儒科,是区别于科举制的选才制度。发行于康熙十七年五月,用诗词的方式,来招揽一些已经成名的大儒或者文化名人。而康熙朝推行"博学鸿儒科"的原因,和历代粉饰太平的原因不同,是三藩之乱给康熙带来的反思,意在笼络汉族文人之心。

1,清代的"博学鸿儒科"虽是沿袭自汉唐以来的制科,但是二者目的不同

首先,"博学鸿儒科"虽是沿袭自汉唐以来的制科,但是二者目的不同。历代统治阶级出台的政策,总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政治背景,而康熙朝"博学鸿儒科"的实施也不例外。原本,"博学鸿儒科"并非是清朝的专属政策,它作为一种与寻常科举制度不同的考选人才制度,也有"特科"的别称,且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清代之前"博学鸿儒科"是历代统治者粉饰太平、炫耀自己文治、选拔人才的政治手段。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3)

而清代的"博学鸿儒科",虽然名义上是承袭于唐宋的"博学鸿儒科",但是其目的却与前朝粉饰太平、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为,当时清政府正在经历平三藩的战事,在这样一个战乱的严峻时期,清政府没有用"博学鸿儒科"来粉饰太平的必要。且,清朝入关后,从顺治三年,到实行"博学鸿儒科"的康熙十七年,清政府举办了三十多年的科举制已经为清政府招揽了基本的人才。所以,在平三藩的战乱时期,结合清朝入关后的人才储备情况,可知康熙开"博学鸿儒科"的目的并非揽才。而是因为长时间的"三藩之乱",不仅消耗了清政府大量的兵力、物力,还让康熙看到了清政府"人心向背"的事实,这才有了"博学鸿儒科"的实施。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