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5-11 08:25:27

2,清朝的"博学鸿儒科"是三藩之乱带给清朝统治者的经验反省

其次,清朝的"博学鸿儒科",是三藩之乱带给清朝统治者的经验反省。其一,这和清朝博学鸿儒科颁布于"康熙十七年五月"的时间有关。上文已经提过,清朝"博学鸿儒科"的发布时间在清朝的三藩之乱时期。当时的清政府正在经历平三藩的战事,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打出旗号:"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凭借着满汉矛盾发动了叛乱。而且,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等三位大藩王的势力,遍布中国的南方、西南地区、陕甘地区,平三藩的战事从1673年一直持续到了1681年。这消耗了清政府巨大的财力物力。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5)

其二,康熙亲政之初虽致力于缓解满汉矛盾,但并未根本解决满汉间的紧张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刚刚亲政之时,就已经注意到了满汉关系间的紧张关系,还一度实施了一些调节的措施,比如重用汉臣,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在康熙朝早期鳌拜集团对汉人的歧视态度。但是,满汉矛盾是明灭清兴之时就随之而来的,再加上中国汉文化中一直存在着"华夷之辩"的文化观,对于异族入侵一直秉持着否定的态度。所以,康熙亲政时的举措,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满汉之间紧绷的关系。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6)

其三,三大藩王以"满汉矛盾"为旗号发动如此大的动乱,让康熙认识到了得士族文人"人心"的重要性。因为,"三藩"以满汉间的矛盾为焦点,不仅触发了清朝入关以来就面对的满汉问题,也刺激了汉族遗民的心中隐痛,上文提到的吴三桂举出"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后,各省都有叛兵接连助力,这样的情况让康熙看到了人心向背。再加上上文提到的战争持续时间久,让清政府疲于应对,康熙帝对清朝的满汉关系产生了反思,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欲取民心必先争取士心",意思是得到士族文人的民心是清政府长久统治的重中之重,只需要迎合明朝遗民的故国之思,再在仕途上另辟蹊径予其出路,就能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自然迎刃而解。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7)

所以,博学鸿儒科名为通过诗词科"揽才",实为"揽心"。经过康熙的御定,博学鸿儒科甚至成为了清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稳定满汉矛盾的经验。比如,《清圣祖实录》记载了康熙的话:"治天下之道,莫大于用人",康熙将用人之道视为治国之道。于是,在平叛之际,康熙下令不拘一格收揽人才:"其汉人中,素有清操及才能堪任烦剧者,不拘资格,着汉官大学士以下,三品堂官以上,据实保举......以副朕广揽人才之意。"康熙直接说明,汉人中的有节之士、有才之士,只需要被保举就可以被授官。因为,明朝重"气节",明代的遗民不屑于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更不屑于花钱捐官,所以一大批文化名人隐居山林,比如,著名的顾炎武、朱彝尊。所以,康熙才在吴三桂打出恢复汉族的旗号后,才思考开始笼络他们的对策,而吴三桂突然暴毙时,康熙认为笼络人心的时机已到,下令实行"博学鸿儒科",意在"嘉惠士林,消弭反侧",通过对士族文人的施恩,使得反对意识消弭,于是推行了博学鸿儒科。

顾炎武怎么出名的,顾炎武为什么没死(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