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就是在这期间,很多地方豪强家族,逐渐意识到察举制的‘可操作性’。简单来说,因为当时技术不够,无法进行全民普考。想要参加考试,首先得拿到当地的举荐。
可是在举荐的过程当中,那些地方豪强的孩子,就有优势了。他们可以相互在私底下达成合作,相互举荐对方的后辈。这样一来,只有地方豪强的孩子,能够得到考试资格。其他平民,则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如此一来,那些豪强子弟,自然也就有更大的可能,通过察举考试,继而入仕做官。而且,这些豪强家族的子弟,被推选上来之后,有可能会名不副实,出现‘所举非人’的情况。
对于这个情况,东汉的几位皇帝,其实都知道。但问题在于,知道问题,不代表能解决问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面推行公平考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全面考试根本就推行不了。
而且,就算真的是大家一起公平考试,那些豪强家族的孩子,因为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也会更容易通过考试。
这该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整个东汉中期,所有的东汉掌权者,其实都在想办法解决。只可惜因为很多历史原因,在东汉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家都忙着争权夺利,或者解决其他问题,根本就没空来给察举制打补丁。
直到汉顺帝即位之后,这才迎来了改变。
在汉顺帝掌权之后,其实有三个隐藏的历史背景存在。第一,在汉顺帝出生之前,蔡伦就已经改进了造纸术。所以到了汉顺帝掌权的时候,纸这种东西,已经开始被逐渐推广了。而纸的出现,无疑为大规模的公平考试,提供了技术基础。
- 在汉顺帝之前,前面几位东汉掌权者,已经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所以留下了相对充足的经验。
第三,当时汉顺帝年富力强,正是精力最旺盛,敢于折腾的时候。谁都知道,一旦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势必要引起很大的震动。如果换做其他年老的皇帝在位,为了求稳,可能就没有这个胆子,去进行相应的改革了。
总之,在汉顺帝十八岁那年,当时担任尚书令的左雄,提出了一套新的改革方案。
左雄是一个很正直的人,面对这种作弊之风,左雄很看不惯。之前左雄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就曾经拒绝过当地豪强家族的要求,拒绝推荐他们的孩子。而如今,随着左雄担任尚书令,受到了重用,左雄就提出了这套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