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大羊,羊即法度,可见古人眼中的美,是道德上的美,而羊则是古人的道德审美象征。
在祭祀之外,人们当然也吃羊肉,《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羔羊”的记载。
不过当时所吃的肉类也是和地位等级挂钩的:“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也就是说,诸侯才有资格吃牛肉,大夫只有吃羊肉的资格,士过年过节时只能吃狗肉和猪肉。
《孟子·梁惠王》中,谈孟子的“五亩之宅”时,一般的民家蓄养的是“鸡豚狗彘之畜”,其中并没有羊,可见羊确实不在平民的食用范围之内。
当时没有调料,吃羊肉,不外乎烤、煮、煎或酱腌。不过,天子的饮食还是很讲究的,《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周天子的“八珍”,其中的炮、捣珍、渍等是以羊肉为原料。
至唐代 北方游牧民族让羊肉走进中原自秦大一统之后,吃羊肉这件事就和北方游牧民族有很大关联。每当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其独特的饮食风俗会和中原饮食习惯逐渐交融,产生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羊肉便是其中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匈奴、鲜卑等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羊肉也逐渐取代了猪肉,成为六畜之首,经常出现在北方汉人的餐桌之上。《洛阳伽蓝记》称:“羊者陆产之最。”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大量以用羊肉、羊蹄、羊肠、羊肚等为原料的名菜。
唐朝,李唐王室本就有着胡人血统,生活习惯也多喝西北少数民族多有相似之处。另外,开放的民族也吸引着众多胡人来此经商或入朝为官。
逐渐地,北方地区胡风盛行,胡家酒、胡姬等等在诗词中屡屡出现,羊肉更是作为胡家特色,走入了朱门和寒户。
其吃法也是异彩纷呈,回汤武库、红羊枝杖、逡巡酱、升平炙、羊皮花丝、珍郎……不一而足。
《长安十二时辰》中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刚出狱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而且一吃就是两盆。
可以说,以唐为起点,羊肉从番邦食品彻底融入了中原饮食文化。
宋朝的羊肉 两种意义上的“贵”到宋朝,饮食上不仅继承了唐代的习惯,还做出了革新:批切羊头、蒸软羊、美醋羊血等不胜枚举。
首先是因为宋朝的皇帝们爱吃羊,宋仁宗甚至做梦都想着吃烤羊。《武林旧事》中还曾记载过绍兴二十一年(1151),宋高宗亲临清河郡王张俊府第,并在张府接受张俊的宴请时的菜品,羊肉可谓重头戏:羊头菜羹、烧羊头、羊舌托胎羹、铺羊粉饭、烧羊、斩羊、羊舌签等等。
烤全羊,555,想吃!
羊肉在皇家的地位如此特殊,以至御膳房还有明文规定:饮食不要太多山珍海味,御膳房只用羊肉就够了。确实如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时期的御膳房每年羊肉就要消耗40多万斤,平均每天要*10只羊。而宋真宗时期,每天宰*的羊就有350只……
所谓上行下效,宋朝官员也十分看重羊肉。羊肉吃法颇多,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两类:文吃和武吃。
文吃讲究气氛,羊肉好吃是基本条件,还要有美酒,环境要雅致,最好还能有音乐舞蹈助兴。武吃则直接多了,靠的就是对羊肉的满腔热爱,只吃羊肉,别的什么都不讲究。据传宋朝大臣蒲宗孟一家是武吃的代表。一家人一天要吃十几只羊,一年共需四千多只。
所谓不会酿酒的诗人不是好的美食家,苏东坡在谪居惠州期间,买不到羊肉,只能买到羊脊骨,于是,乐天派的他发明了烤羊脊。据他给弟弟苏浙的信中写道:“得微肉与牙綮间,如食蟹螯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