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出螃蟹味儿的羊肉,也算是一绝。
贵族们如此大的需求,但民间养羊的人家却并不多。因为宋朝养马有指标,草料都用来养马了,养羊的自然也就少了。再加上原本适合养羊的地方又都归了少数民族,所以吃的羊肉多依赖“进口”。
羊本身也是军用物资,少数民族政权为削弱宋军,羊自然被限制得很严格,价格极其昂贵。
到底有多贵呢?宋高宗绍兴末年,“羊肉一斤,为钱九百”(《夷坚丁志·三鸦镇》),一斤羊肉要九百文。而当时县级公安局局长(县尉)每月才拿七千七百文工资(《宋史·体禄制上》),挣一个月薪水,还不够买十斤羊肉。
辽金元时期,尤其是元朝,有“回回遍天下”之说,大都城内,更是集中居住这回回人中的官宦人家和富商大贾。蒙古人和色目人都习惯吃羊肉,因此,羊在肉类中的地位更为突出。
元朝皇帝也爱吃羊,据载每天“例用五羊”。《山居新语》记载,元顺帝即位后将制度改为每日四只羊,还被视为贤明之举。
元代宫廷饮食全集《饮膳正要》中的“聚珍异馔门”记载的菜品,总共96道,有73道是以羊肉作为主料或者辅料,占了3/4还要多。
《饮膳正要》聚珍异馔门第一章,图中三种汤原料都包含羊肉,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明初,羊肉式微,猪肉迎来了春天。永乐年间的御膳菜单中,猪肉用了6斤,羊肉用了5斤,猪肉实现了反超。
不过在民间,羊肉依旧盛行,是比猪肉更为普遍的肉类。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显示,万历五年牛肉1斤0.013两纹银,猪肉0.018两纹银;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牛肉和羊肉1斤都只需要0.015两。
到清代,“猪强羊弱”的趋势愈加明显。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举办除夕宴,食材中家猪和野猪肉有90斤,羊肉则仅仅用了20斤。
猪肉的崛起,和养殖的性价比不无关联。猪耐粗饲,可圈养,羊则不然。即使是同样的饲养条件,猪的产肉率明显要高于羊。且猪的繁殖率也远胜羊。难能可贵的是,猪的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为土地补充有机肥。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迅速,为了吃上饭,养殖业必定要为农业让路,而更高性价比的猪肉必定是首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不得不承认:“猪,天下畜之。”
吃羊肉的历史这么长,吃法这么多,那么涮羊肉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考古资料显示,辽代壁画中就已经有契丹人吃涮肉的画面。
涮羊肉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详细记载了兔肉的涮法、调料的种类,还写诗加以形容,诗曰:“浪涌晴江雪,风翻照彩霞。”作者还将涮兔肉命名为“拨霞供”。
《山家清供》目录中的拨霞供,图源水印。
在涮兔肉之后,作者还说道:“猪、羊皆可”,并介绍了当时的涮羊肉。即把肉切成薄片后,先用酒、酱、辣椒浸泡,使肉入味,然后在沸水中烫熟,这和今天的老北京涮肉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如今老北京涮肉更多的还是传自清代的“羊肉锅子”。
据《旧都百话》记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菜馆中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