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琪玛是满族最有名的糕点,也可叫作萨其马。“萨其马”是满语音译,原意为“狗奶子蘸糖”,汉语也称“金丝糕”,香甜可口,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糕点。满族入关后,萨其马在北京开始流行,时至今日,萨其马作为满族特色糕点,已经传遍了全中国乃至世界。
《燕京岁时记》中写道:“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状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光绪顺天府志》记载:“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
早在清朝,萨其马就已经成了当时很受欢迎的重要小吃。
沙琪玛是原为祭品的满族饽饽萨其马,作为驰名中外的北京风味“十三绝”之一,也被叫做“沙琪玛”、“赛利马”等,它是满族的一种糖制食物。
沙琪玛原本不是给活人吃的食物,而是专给死人供奉的祭品,最初它是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满人将面条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块,仅仅在祭祀的时候才做。然而没想到这个满族祭品,后来竟成了家喻户晓的风味小吃。它色泽米黄,酥松绵软,香甜可口,入口即化,深得大家青睐。
沙琪玛的前世今生如果要往更早一点儿说,萨其马作为驰名大江南北的糕点,它的前身是另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
搓条饽饽是从前满人的日常面食之一,本族人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通常,人们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专用的打糕石上,然后用木锤反复把它打成面团,接着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搓条饽饽就做好了。
到后来,人们把熟豆面改成了白糖,从而成了“糖缠”,于是也就跟着把它改名为“萨其马”,这是汉人根据发音而叫起来的,它还有个文雅的名儿——糖蓉糕。
这个“萨其马”,乃是满语的音译而已。在满语里,“萨其”是“萨是非”、“马拉本壁”的缩音,有“切”的意思,因为萨其马其实属于满族的一种“切糕”,再加上“码”的工序,整个词包含整个制作过程:切成方块,然后码起来。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御制增订清文鉴》。在满文字典中,萨其马是由胡麻及砂糖制成的一种砂糖果子。由于当时没有对应的汉语称呼,人们便直接用满语音译,从而也出现了“沙琪玛”、“赛其马”等这些相近的称呼,其实都是根据满人发音而叫开的。
最初,萨其马主要是用鸡蛋、油脂和面粉,细切之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称“糖蘸”。
原来满洲的原味萨其马中,含有一种野生浆果,形似狗奶,最初就用它作为萨其马的果料。可惜的是,满族人入关以后,这种关外的果料很难找到,慢慢就被葡萄干、芝麻、山楂糕、青梅、瓜子仁、枣等取代,而原来萨其马的狗奶子原味也就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