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在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过敏反应、减少炎性介质释放方面有着比较明确的作用。
德国波恩大学营养科在一项数据调查中发现,苹果皮摄入越多的人群,其血管弹性指标越好,微循环灌注能力更强。
长期食用带皮苹果还能有效延缓认知功能下降。苹果真正的健康效益,在皮不在肉。
买的时候选靠谱渠道,洗干净就能吃,不需要过度恐慌。每天一个苹果,带皮吃,比喝再多保健品都实在。
黄瓜是另一个被过度处理的例子。市场上不少人把黄瓜皮刮得一干二净,说是因为涩口、带点苦。但真正有功能的苦味物质,恰恰在皮里面。
黄瓜皮中含有一种叫葫芦素C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的方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特别是对某些消化系统恶性细胞有作用。
此外黄瓜皮中还富含硅元素,这种微量元素在维护骨骼强度、胶原合成、皮肤弹性方面都发挥作用。
黄瓜本身水分多、能量低,是非常适合在控糖、控脂饮食中使用的食材,而去皮食用会显著减少其营养功能的多样性。
特别是在血脂不稳、血糖波动的人群中,每天生食适量黄瓜带皮,是个天然的辅助管理方式。
清洗方面,同样可以用淡盐水或果蔬清洗剂处理,尽量不要生吃未经处理的表皮。
番茄皮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区域,很多人做番茄炒蛋前习惯先烫一下剥皮,认为那样吃起来不涩不腻。
但番茄皮中其实富含番茄红素,一种强力抗氧化剂,在心血管保护、肝脏抗脂化、前列腺抗增生方面作用广泛。
番茄红素的脂溶性强,加热能促进吸收,但前提是皮不能剥。烹调过程中,如果番茄皮被剥去,那这些有效成分就会大量损失。
有实验表明,在完整带皮炖煮番茄30分钟的条件下,其番茄红素释放量比去皮处理高出近48%。而长期吃去皮番茄的家庭,番茄红素的实际摄入水平可能低于预期。
番茄皮虽然不容易咀嚼,但可以通过炖煮、炒制等方式软化处理。适当延长加热时间,完全能改善口感,同时保住核心营养。
这些果皮、菜皮之所以被大量扔掉,一部分是认知不足,一部分是饮食文化造成的“视觉洁癖”。
人们习惯把干净和健康划等号,但食物的真实价值恰恰藏在看不到的层面。
果蔬皮是植物自我保护机制最活跃的区域,那里集中了大量抗氧化物、结构性纤维、活性酶类。也是植物在抵御外部刺激时最活跃的“战场”,营养密度自然不低。
吃对了皮,不仅能提高抗氧化能力,还能增强肠道菌群活性,间接降低炎症水平。
有研究表明,每日摄入果蔬皮所提供的非水溶性纤维,能有效缩短肠道内容物停留时间,减少致癌物暴露,尤其对结直肠癌风险控制有正向影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皮都能吃。土豆皮可能含有龙葵素,不建议长期食用。南瓜皮较硬,消化功能差的人可能引起胃部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