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年糕就俩字,豪横!
相比江南年糕的精致与百变,东北、华北、西北各地的年糕看起来就有些单一粗旷,但当你仔细研究,就会忍不住说出两个字:豪横!
豪横,在于选材,多是用与小米一同位列五谷的黄米(黍)。黄澄澄、金灿灿的黄米,在冬日的阳光下,像一盆闪耀着光芒的金子,看一眼,仿佛就能获得福气与辛运。
▲ 制作年糕,首先要淘米。图/视觉中国
黄米做出来的年糕,特点是更黏更糯也更香,口感不比江南细腻,而是有种粗旷豪放的美。看一个黄米年糕好不好,要看他丑不丑,因为黄米粘性越大,越不好成型,不仅塌瘪,而且表面斑驳,不挺拔也不光滑,但越是这样的年糕,就越是好吃。
北方各地的黄米年糕,因地域特色,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
▲ 吉林省吉林市,市场上天然冷冻的黄米年糕。图/视觉中国
东北年糕里夹的是面豆,也就是一种叫面豆的芸豆(豆角)的豆(说起来有些绕口,但东北人一听就懂)。加了面豆的年糕,软糯中带着豆子特有的沙沙口感,蘸一口白糖,足以抵御窗外的凛冽寒风。若是黄米面掺了玉米面做皮,芸豆或红豆煮熟捣烂做馅,那就是另一种黄米面的吃法——粘豆包。腊月时,一次做上百个,冻在院子中的大水缸里,是从前人最认可的年礼。
▲ 黑龙江佳木斯靠山屯,刚出锅的粘豆包。图/图虫·创意
黄米年糕到了河北、山西、陕西,与大枣相遇,愈发香甜,但是融合的方式各有不同。
河北放的是大枣,一颗颗大枣塞在黄米面上,蒸出来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山西放的是厚厚的枣泥,去核带皮的红枣切成小块,一层一层地夹在黄米面中,枣香与米香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