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看“惩罚法”,对于一直无法保持安静,再三提醒依然没有改善,只好请他们暂时到卧室外面一会儿的方法,一些孩子竟因祸得福般的在外面开心的玩了起来?
我发现有时孩子受到的“惩罚”会减轻他们对错误行为的内疚感,“惩罚”可以抵消他们的“罪行”因此心安理得的重复,在卧室外面开心的玩了起来。更为消极的是,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步建立,这种“惩罚”有时会引发孩子的抗拒和愤恨,如果没有正确的疏导,有的孩子甚至会在“惩罚”中将精力转移到“报复”上,故意和成人对着干,挑战规则等。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惩罚”并不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这些当然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反观上述的几种方法,虽然看似行之有效,仔细想想却不能说是一个培养孩子自尊自立的长远之计。睡觉只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孩子们的生活中却是由各种各样的小部份组成,比起要求孩子去做某件具体的事,引导孩子在过程中建立责任感,培养自制力以及自我悦纳的能力或许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正面管教工具“ 引导孩子午睡“是否有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孩子们睡午休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许久,直到有一天,在翻阅《正面管教》一书时,其中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当大人用过度控制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时,孩子们依靠的是“外在控制”,是大人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父母和老师们最常使用的过度控制的方式就是奖励和惩罚。在这种方式下,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并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以给予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那么,当大人不再场时又会怎样呢?孩子们没法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看到这段话时,有种醍醐灌顶之感。它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午休时成人和孩子的关系,并从本质上为我们剖析了前文所述种种哄孩子睡觉方法失败的原因。成人已经成为了“午休”的监督者,成人必须一刻不停地“盯着”孩子,“哄着”孩子,“围绕”着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然没有机会更没有必要去去发展一种“自控和自省”。
孩子不睡午觉怎么办?那么到底该怎样引导孩子入睡呢?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决方法,但却介绍了一些十分有效且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正面管教工具”。如果能将这些“正面管教工具”恰当灵活的运用在孩子们的午休上,那么午休难的状况一定会取得一些改善。在此列举几个代表性的“管教工具”,希望能给各位家长和老师一些思考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