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延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驭民。”
这是一段来自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历史上的记录。周人认为,中原地区处于天下的中心,因此将周及周分封的诸侯国称为中国,那时的“中国”还只代表着天下之中。从黄河流域一小片的中心之国到现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公鸡,我们经历了战争、杂居、通婚、文化交流等等,终于完成了民族融合。
何尊
何为华夏?武王克商后,常以夏的继承人自居,自称为“有夏”,“区夏”,“诸夏”……并引以为傲。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便是对华夏最好的解释。
与繁盛的周文化相比,当时四周的民族、部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相对落后不少,于是傲娇的周人蔑称他们为蛮、夷、戎、狄,大概是反正比我差远了,所以也不拘叫个什么的意思。直到战国时期,这些部族才和自己所在的方位一一对应上,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夏代是否存在?考古学中的夏文化究竟有何内涵?是学术界讨论不休的话题。但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说的重点,我们暂且遵循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观点来谈。
在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的《夷夏东西说》里,提出中原夏人最主要的对外战争发生在跟东夷之间,或夏胜夷,或夷灭夏。也有人认为,东夷原本就是夏的一部分。无论如何,夏的统治建立在对夷人的统治基础之上。
岳石文化之分布范围
在考古学上,东夷文化的代表类型就是岳石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平度。它上承山东龙山文化,农业较为发达,已经出现了冶金术,足以和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相对垒。尽管如此,在河南东部和山东南部,发现了不少兼具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的遗址,表明两种文化已经在发生融合。这或许正是夏人与东夷在斗争中相融合的见证。
周灭商后,灭掉了以奄(都城曲阜)和蒲姑(今淄博一带)为首的帮助殷商遗民复国的东夷十七国,将他们的土地分给鲁国和齐国。齐国融合了东夷的习俗,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发展经济,而鲁国则以周文化逐渐同化了外来人口。其余的东夷小国,如莒、宿、莱、根牟等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大国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