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采用承载式车身的车型,由于缺少了传统意义上的底盘支持,通常都会在车身结构上进行“铺张浪费”,从而提高车辆的抗扭刚性,防止在剧烈颠簸或崎岖不平路面行驶时产生变形。而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及3D受力模型的使用,在车身刚性得到保证后,车企便开始了在车身框架上进行重量优化的动作。比如使用高强度钢材,并取消低端钢材的补强。
对于民用车来说,从钢制框架更换成铝制框架甚至是碳纤维框架,是可以大幅度提高车身刚性并降低车身重量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所以车企在给车辆进行减重时的顺序通常会是,首先在结构上进行优化,其次是钢材强度优化,最后才是材料优化。比如采用全铝框架的国产长轴宝马5系,其整备质量就要比国产长轴奔驰E级以及A6L轻上100kg。
除了车身框架以外,车身覆盖件的重量也会对汽车重量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减轻覆盖件的重量,首先可以从钢板的厚度下手,毕竟车身覆盖件并不需要承受冲击力,所以哪怕再薄,它也不会对车辆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其次,覆盖件材料对重量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比如科尔维特C7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极端,它使用了玻璃纤维材料(塑料)作为车身的覆盖件,从而大幅度降低了车身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