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宴选淮扬菜是周总理亲自定的,主要原因是口味适中(不咸不甜不辣不酸),再者是当时物料、筹备技术、人选的综合考量。实际上今时今日的国宴,是包含东西、南北并蓄的,不存在只有某某菜系的菜云云。
开国第一宴却是由玉华台的朱殿荣等9位淮扬菜大师前来掌勺的。八道菜分别是“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秋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除了意头好之外。淮扬菜的口味比较偏大众,普遍人都能接受。所以,一些重要的宴会,参加的人口味比较杂的,基本都会选择淮扬菜。无他,稳当耳。
另外,主办一次国宴,参与者非常多,总指挥,总厨师长,总厨,还有一些外请来的名厨只负责做其中某一两道菜的,这些也都能说是国宴主厨。例如,G20峰会的总厨高炳义师傅,以及面点的师傅王桂云厨师长,都是总厨,可具体做菜的,还是他们的徒弟辈。他们的徒弟也是能称为国宴主厨的,,毕竟,菜是他们亲手烧出来的。
4
建国之初京城还是以鲁菜为主而菜系之说,过去就没有什么四大或者八大建国前京津沪说的是“帮”例如“广东帮”“淮扬帮”“川帮”——没有鲁帮这一说,因为鲁菜是主流。建国后,各地方派人在京建立酒店饭庄,就又多了“闽”“徽”“湘”“浙”。川菜入京非常早,有部电视剧《情满四合院》,里面何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自幼学川菜的京城厨子。这些菜系都有一个特点,这几个地方的人,当官的比例高于其他地方。之所以能成为大菜系,是跟这些官员的带动分不开的。某个官员进京任京官,自然是要带自己家乡的厨子。
在建国初期,京城的主流饮食圈还是以鲁菜为主的,因为当初北平的“八大庄”“八大居”都是烧鲁菜的。也就是说,京城的好厨子基本上都是烧鲁菜的,所以往下传两三代徒弟,出身基本上也还是鲁菜。除了口味的原因,当时著名的高级食材“鲍,参,肚,翅”原产地大多数来自山东及其周边。高级渔获进京,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山东也远比福建广东浙江来的新鲜。所以,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鲁菜是京城主流,其他菜系基本都属于尝尝鲜的范畴。这样的局面,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商务部发行过一本书《国家名厨》,里面第一二卷罗列的建国初的国宝级厨师,鲁菜大师占比多少就明白鲁菜当时的地位了。
5
鲁菜怎么复杂怎么来,慢慢就失传了山东菜就是最考验厨师技巧的那种,山东人自己都不会做,什么九转大肠呀,什么烧芽菜呀,反正就是复杂就对了。说它是八大菜系之首,只是说现在其他菜系都多少借鉴了鲁菜的点东西,因为曾经它就是官府菜来着,在味精还没诞生的时候确实挺会提鲜的.
鲁菜之外的菜系是在冷链物流逐渐成熟后真正崛起的,特别是在高端餐饮上,加上味精的普及,鲁菜的优势才逐渐丧失。过去鲁菜能称霸北方餐饮,还是当时在燕鲍翅参还有制汤提鲜上鲁菜根本没有对手。
我觉得中国烹饪协会对鲁菜的评价比楼主更靠谱一些,而且明显比什么几大菜系之首来的高端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