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大事,就不能囿于方寸之地,张瑞敏很快就把目光,从国内转向国际:
他力排众议,在美国南卡州建立起生产基地;
远赴国外,积极参与达沃斯经济论坛;
应邀出席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生产革新综合大会”
……
每一步,都是为了扩大集团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促成多方合作。
张瑞敏对外说过一句“大话”:
“如果你有一套空房子,我希望我们能提供你需要的所有电器。”
付出终见成效。
一家准备到中国投资的日本老板,走进集团厂房,随手摸了摸备用器材的模具,没有一丝灰尘,于是满意地与张瑞敏签订合作协议。
集团产品始终坚持高质量的做法,还令一位德国专家折服钦佩,真诚地对张瑞敏说:
“如果我的朋友要买冰箱,我建议他来中国青岛,不买德国的。”
事无万全,当面对一些国际友人的刁难时,张瑞敏同样自信满满。
有家美国大公司在谈判中傲慢地说:
“如果我们在中国大陆另选一家稍具实力的企业合作,作为竞争对手,你们将受到致命的冲击。”
张瑞敏微微一笑,得体回应:
“我引用你们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总统的罗斯福的话:‘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我们自己’。”
有实力,才敢如此傲娇。
1993年,集团产品的四分之一远销欧美地区,争雄国际市场;
1995年,法国巴黎举行世界最权威空调展,海尔空调成为展览会上最受欢迎产品,扬名国际;
1996年,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向张瑞敏颁发“五星钻石个人终身荣誉奖”,这是全球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
该协会负责人特意郑重声明:张瑞敏是协会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企业家。
截止1997年,集团通过多种并购方式,已拥有企业18家,盘活资产15.2亿。
正式走出多元化扩张路子,并打出口号:进军世界500强。
既然立志成为500强,那光是砸冰箱的力度还不够,张瑞敏开始砸仓库。
这次,他提出取消物流仓库,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型为以用户为中心。
实行周下单、下单周,按单生产。
决策一出,最先反对的,就是内部市场人员:
“这是不可能的。有仓库都未必能满足客户需求,更别说取消了,销售肯定会大幅下降。”
还有来自合作方的压力:
“你们要取消仓库,这是违约的,咱们合同签的就是客户可以在当地提货。
没有仓库,交货不及时怎么办?”
张瑞敏心意已决,顶住层层施压,推行新规。
按需生产,优化供应链,把仓库“搬”到公路上、集装箱上,实现即需即供。
结果证明,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久之后,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中国市场,各行业库存大幅上升。
而集团凭借张瑞敏的先见之明,安稳度过危机。
张瑞敏带领集团乘风破浪,紧握时代脉搏,在新形势下开创新方向,规划新目标:
2008年,集团全球经纪人年会上,他提出“人单合一”模式,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
2012年,创业28周年之际,他宣布集团进入网络化战略阶段,坚信“不触网,就死亡”;
2019年,他预言:“产品会被场景替代,行业会被生态覆盖”,放出生态品牌大招……
从1984年接手“烂摊子”至今,张瑞敏以掌舵者的姿态扶大厦于将倾,把一个本将淹没在经济浪潮中的小工厂,打造成闻名全球的国际化企业。
有记者问他:“是否担心有一天你不在这个位子做了,你辛苦创立起来的集团会出乱子?”
张瑞敏说:“我每天努力工作,就是为了打好基础,以避免一个企业,因一个人而改变。”
2020年,中国管理科学大会,授予张瑞敏“管理科学特殊贡献崇敬奖”,他因而成为该奖首位企业家得主。
张瑞敏传奇精彩的创业故事,被改编成电影《首席执行官》。
不仅为记录个人成就,还借此弘扬民族精神;
日本漫画家以他为创作灵感,编绘《挑战世界的中国第一CEO》漫画,中英日三国语言出版,风行各国;
他亲自著书立著《海尔是海》,阐述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