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广西藤县,一架东航的波音737失事了。
在这个看似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悲伤不期而至。
我们当然期待奇迹,但不管愿不愿意相信,机上的13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生还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愿他们.......嗯,还是先不说了,祈祷吧!
与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的交通事故不同,飞机其实极少发生事故。但因为飞机事故的毁灭性,所以每一次空难,都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
所以东航飞机出事,对本就在疫情中苦苦支撑的航空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恐慌是必然的,不过,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对飞机失去信心。
在这起事故以前,中国民航已经安全飞行了4227天。
考虑到每一天的航班数都非常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记录。说民航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一点也不为过。
即便在世界范围内来看,空难也是非常少见的。
有人曾经计算过,按概率来讲,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乘坐飞机一次的话,需要八千多年才会遇到一次重大的飞行事故。
这是飞机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的原因。
当然,对于这一点,质疑也还是有的。
前几年,从全球范围来看,空难似乎多了些。
但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波音737-MAX这个过渡机型“刷”出来的,比如: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客机坠毁事故;
2018年10月29日,印尼狮航航班坠毁事故;
波音737-MAX也因此被认定为可能存在缺陷的机型,在世界范围内停飞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即便算是波音737-MAX,与其它交通工具相比,飞机仍然可以说是很安全的。
对于一种交通工具,通常所说的事故(死亡)率是指“每公里的死亡数”(“deaths per kms”),也就是按照里程数来计算死亡概率的大小。
从这个角度来看,飞机的安全性毫无疑问,确实是最高的。
但除了“每公里的死亡数”,衡量交通工具(方式)事故率还有另外两个维度:
一个是“每十亿次旅程死亡数”(“deaths per billion journeys”,也就是按照旅程次数衡量来衡量死亡率;
另一个是“每十亿小时死亡数”(“deaths per billion hours”),也就是按照旅程时间来衡量死亡率。
如果从这两个维度来看,飞机的安全性都不是最好的。
比如按照旅程次数,飞机的事故率是公交的近30倍、火车的近6倍,以及汽车的3倍。
那么,是不是可以有次得出,飞机其实不如火车和汽车安全呢?
先说我的答案:不能。
按照旅程时间衡量死亡率,明显非常“针对”飞机,因为它的速度远远大于汽车等交通工具,所以在相同的时间里,里程数要大得多,“输给”汽车一点也不意外。
但是我认为,用单位时间来衡量交通工具的事故率,其实就是个伪命题。
道理很简单,同样A地到B地,应该怎样计算坐飞机、火车、汽车的安全性?很显然,在这里用“每十亿小时死亡数”来判断是毫无意义的。
A到B地的里程数是确定的,所以如果要考虑安全性,首先要看的,还是基于里程数的事故率。
当然,我们说飞机安全,不是说可以将任何一次航空事故等闲视之。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航空安全飞行的法则,也就是著名的海恩法则(Heinrich's Law)。
海恩法则指出,在“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
这说明,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
所以,除了技术之外,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也无比重要,对任何“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都不能等闲视之。
同样,在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也需要认真排查,确定事故发生是系统性的原因还是偶然性的因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
这两天,东航MU5735坠毁事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关于事故的说法有很多。
但是就像《航空知识》杂志主编王亚男所说,具体事故原因,一定需要看到黑匣子才能做出判断。
目前这起事故还处于搜救阶段,黑匣子还没有找到,谈事故原因为时尚早。
大家还是稍安勿躁,安心等待调查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