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终于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出圈了。
前段时间,火锅品牌呷哺呷哺公布财报。数据显示,呷哺呷哺2023年营收总额高达59.18亿元,但净利润却为负1.99亿,颇有“辛苦一年全白干”的味道。
事实上,这并非呷哺呷哺首次出现亏损。
其颓势早有显露:2021年,亏损2.93亿;2022年,亏损3.53亿;如果再加上2023年,亏损的1.99亿。呷哺呷哺连续3年,累计亏损8.45亿。
如此跌跌不休的战绩,不免令人唏嘘。
作为国内“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上市的时间比海底捞还早。可现如今,一个成了当之无愧的业界标杆,另一个却日渐势微。
说起呷哺呷哺,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贺光启。
贺光启,台湾人,早年靠珠宝起家。后来,眼瞅着珠宝市场逐渐萎靡,才选择“半路出家”干餐饮。
当时,台湾很流行一人一锅的台式小火锅。它不用厨师,也无需太多服务员,对于经营者而言,人力成本低,易于标准化复制;对于消费者而言,想吃什么煮什么,一个人想吃就吃。
贺光启非常看好这种“一人一锅”的模式。随后,他在北京成立公司,先是用两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寻找优质的供应商。
直到1998年,才正式推出第一家呷哺呷哺门店,人均客单30左右。
网图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台湾很受欢迎的“一人食”小火锅,到了北京之后竟然表现得有些“水土不服”——老北京人似乎更偏爱地道的铜锅涮肉。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火锅嘛,吃的就是一个氛围,吃的就是一个热闹。
为了引流,贺光启可谓是下了血本,推出“吃30送30”的优惠套餐。正是这一举措,才让呷哺呷哺在北京勉强站住了脚。
只是,前期的呷哺呷哺发展势头并不迅猛,直到2003年才进入鼎盛时期。
非典之后,大众在就餐时,尤为看重食品安全与卫生。分锅而食的呷哺呷哺,恰好满足了人们的就餐需求。
不仅如此,由于性价比高——人均三四十,有肉有菜有主食,呷哺赢得了无数学生党和打工人的青睐,由此打开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