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仙台七夕祭。孙冉 摄
中新社记者:乞巧节在古代女性成长过程中担任何种“角色”?古人的婚恋观对当下有何借鉴意义?
赵逵夫:乞巧节在古代女性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在古代社会,家境殷实的家庭会让孩子上书画、女红等各种“辅导班”,但普通人家的女孩很少有学习机会。而乞巧节期间,无论贫贱富贵,女孩们可以切磋提高纺织、刺绣、缝补、茶饭等方面的能力,给广大女性一个学习实践、交流观摩的平等平台。所以乞巧节也被称作“女儿节”。
甘肃省西和县小朋友们迎接“巧娘娘”。魏朵朵 摄
乞巧节还传递出古人打破门第观念、对感情忠贞不渝的婚恋观。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织女是仙女,牛郎是农民,织女看中了牛郎勤劳善良、勇敢真诚的品质,便愿意嫁给他,完全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体现出追求婚姻自由的观念,深受底层民众欢迎。
乞巧文化表现出来的历史进步性,在东西文化交流中也起到很大作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举办了多届乞巧文化论坛,邀请中亚、西亚各国人士参加,他们也表达了对乞巧文化的浓厚兴趣。
中新社记者:如何深耕乞巧品牌,挖掘、传递更多文化内涵?
赵逵夫:乞巧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西和县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堪称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乞巧节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持续七天八夜的乞巧节正在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省西和县进行。西和县姜席镇晚霞湖畔,民众“巧头”点蜡、炷香、焚裱纸、跪拜,准备将“巧娘娘”请进院。魏朵朵 摄
如今,女性“乞巧”的愿望不再限于“柴米油盐”。随着现代化发展,现在女科学家、女作家及女管理人员撑起半边天,她们的愿望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过去“巧娘娘”教会女子针线与茶饭,如今“巧娘娘”鼓励女子与时代接轨。
“独立、自强、自信”的“巧娘娘”精神,成为“乞巧文化”的一种延伸和演绎。在陇南,有不少女子深受影响,化身“巧嫂”“巧妹”“巧女”,涌入田间地头、扶贫车间、电商直播间,树立积极生活的榜样,传递“巧”的文化内涵。(完)
为保护传承流传千年的乞巧节,诸多乞巧节相关著作出版面世。闫姣 摄
受访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