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白茶的加工精髓,老茶友们已经耳熟能详了。
那就是,做干。
萎凋是为了让青叶变干,烘干也是为了让青叶变干。
干,才是诠释白茶品质的终极密码。
再好的山场,再好的工艺,不够干,那都是枉为他人作嫁衣裳。
不够*白茶,在新茶期是喝不出来它的问题的,相反,因为含水量较高,喝起来反而会觉得很好喝——水柔润,汤细滑,花香清雅,是不是很好喝?
但买回去就惨了。
半年之后拿出来,一泡,跟买的时候试喝的口感,完全大变样了。
香气一点都没有了且不说,那汤水里,原来的细滑,柔润感,全没了。只留下清薄的汤,寡淡的滋味,以及仅有的一点点茶叶味道,彰显着它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一杯茶。
仅是一杯茶,而已。
所以,茶叶的做干,也是一门技术活。
于是,无数新入门的白茶制茶师,苦练着技术。
思考着如何才能做干,如何才能做得更干,如何才能又干又好喝。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人,打起了*主意。
把白茶的干燥工艺,做了自作主张的细分。
分为晒干,阴干,烘干....但凡能跟干字组词的,都有可能成为茶商的销售噱头。
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大堆各种*白茶。
消费者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
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一、晒干
晒干,是古老相传的,一种制作和保存食物的方法。
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先民时期。
人们把夏秋季节收获的、吃不完的粮食、蔬菜、鱼类肉类晒干,收纳起来,闭光密封良好储存。
到大雪冰封的冬季,不能农耕和捕猎的时候,家里尚有干粮可果腹,有余粮可下锅。
这种保存食物的方式,传承了数千年。
到近现代,虽然有了冰箱,有了先进的冷冻技术,但人们对许多食物的保存,仍旧使用晒*办法。
新新鲜采下来的豆类、笋类晒干后,烘干——先进一些的会抽个真空密封储存,但保存期限仍旧不如晒干烘干让水分彻底离开之后再密封避光保存来得时日长久。
当然这种保存食物的方式,也延续到了白茶身上。
茶,这种论出身是植物,论功能是饮品的东西,也被归属于了植物的保存方式——晒干,晒到不能晒得再干之时,再用木柴烘干。
而晒*白茶,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它会在日晒的过程中,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生成能量物质,生成有机物,生成蛋白质——也就是说虽然采下来离了枝,它的各种生化反应应当已经停止了,但阳光又赋予了白茶二次生命,使得它在日晒这段时间,进行着第二轮的内含物质增长。
也就是说,日晒晒*白茶,它当中含有的有益物质,会比它从茶树枝上采下来时,还多。
可见日晒对白茶的加工,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
日晒后的白茶养分更多元。
上述关于日晒与茶叶品质的关系的理论,并非村姑陈胡诌,可以参考刘勤晋教授的论文,以便爱抬杠者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