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干
阴干,顾名思义,是在加工过程中,因为没有阳光的照射,而只能让被加工的物体在阴凉不见阳光处,缓慢干燥的一种情况。
阴*前提,是没有阳光。
对于白茶的加工而言,没有阳光,是很遗憾的。
但在某些特定的年份,没有阳光的日子,会比有阳光的日子多。
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做茶,便只能接受没有阳光的天气,让阴天采下来的青叶,自然风干。
阴干与风干,从白茶加的实际操作上来说,其实是一回事——没有阳光的时候,要想让茶青叶片顺利阴干,要想让水分顺利顺着叶脉离开青叶细胞,肯定要利用风的力量。
无论是天然风还是人造风,都是需要的。
天然风,是指阴天的时候,把茶青摊晾在院子里,让空气中自然流动的风力,把青叶中的水分吹干。
人造风,是指阴天或者雨天的时候,或者阳光太过于猛烈的时候,利用可以产生风的设备,生成可以让茶青叶片变得干燥的风力——比如早前流行的萎凋槽中的鼓风机,比如近几年流行的萎凋房中的风扇,它们都有能力,能让茶青均速变干。
但由于阴干这种手法,缺少了阳光的加持,故而阴*白茶,它缺少了在阳光下光合作用的机会。
这使得阴*白茶在成品之后,细胞内的有机物与其它营养物质的含量是略低于日光萎凋的白茶的——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说的,少了阳光的味道。
但阴*白茶,它的滋味会比晒*白茶,滋味更浓郁一些——少了阳光加持形成的鲜爽感,多了几分风吹阴干后的阴柔之态。
嗯,是木婉清,不是天真烂漫的钟灵。
三、烘干
烘干,其实跟前文提到的晒干和阴干,并不是并列关系。
它们是流程上的两个环节。
我们知道,白茶的工艺流程,主要的有两道,萎凋和烘干。
萎凋在前,烘干在后。
白茶青叶采下来之后,先萎凋,让青叶细胞中的水分顺着叶脉离开叶片。
接着再烘干,用炭火的温度或者用电发热产生的温度,将萎凋好的青叶,进行烘干。
前文提到的晒干、阴干,都属于萎凋这个环节。
萎凋之后,第二步,便是烘干。
无论这款白茶之前在萎凋阶段使用的是晒干还是阴*方式,当萎凋阶段结束之后,它们都同样面临着烘*流程。
因为萎凋只能让青叶中的水分离开85-88%左右,却不能更进一步了。
这12-15%的水,残留在叶片细胞内,对于一款白茶而言,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会导致这款未烘*、含水量过高的白茶,在未来的储存中,陈化失败,转化失效,受潮变质变味.....一句话,不适合长期储存,越存越坏。
烘干便像只推手,让萎凋结束后残留下来不肯离开的那一部分水分,在烘*过程中被推出去,尽可能多地推出去,推到空气中去、推离茶叶的身体。
只有这样,这款白茶才能达标——含水量在8.5%以下,是国家对白茶含水量的硬性要求,差一点都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