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篆书琅琊台刻石柱,相传为“书法鼻祖”李斯所书,李斯的篆书古厚苍深,可惜,此柱想来久置露天,风雨侵蚀得已经斑驳模糊,清嘉庆年间的拓本已显美人迟暮已。
作为楷隶之祖,李斯的书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篆成为秦朝统一全国后官方统一的文字 ,后来又推出盛行汉代的隶书。
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蔡邕所书,一块残石,身世宛若大家闺秀遭逢乱世一样,昔日引众学习士人围观如云的盛况,已成昔日繁华梦。
汉代隶书已经实现由圆转方的变化,圆,是大自然的既有形状,方,则人是为创造的,这也意味着,文字由简单的书写、记事功能,逐渐向美学方向发展了。
东晋王羲之草书,上虞帖,许多人排队至少半小时以上,就为一堵风采,却只能匆匆拍张照片。
我的体验,像慕名拜访网红湖一样,摄影师刻意取景、精心拍摄的至美湖水,实景却是一滩小污水池。
我很惭愧自己欣赏水平太差,不过看清是唐代摹本后,稍有释然了。就像南北朝石像的微笑,再无一人可复制一样的神态,摹拟本终究是还原不了原作的神韵的吧。
王献之的行草,鸭头丸帖,其实也是唐代摹本,本字只有15字,各种说明、批注文字占据更大篇幅,眼拙的我一开始都没找到,而后代藏家的密密麻麻签章更是耀眼。
由于二王是上博的镇馆之宝,人人皆为此来,每人只能逗留一分钟,对我可谓是明珠暗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