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腐霉枯萎病与褐斑病的区别:
褐斑病:根部不死,不趴着死,站着死,病斑可以恢复(宁死不屈)。腐霉枯萎病:趴着死,病斑是不可以恢复的。
6、镰刀枯萎病
发生时期:5月中旬—10月中旬。菌源:镰刀菌。为害部位:根、茎、叶。为害草坪种类:各种草坪草,危害程度47.5%。发病条件:病土、病残体和病种子是镰刀菌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由于种子带菌率较高,在种子萌发出苗时,常引起猝倒和苗立枯。病菌除以菌丝体在病草和病残体上越冬外,有些种还可以厚壁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土壤顶层枯草层中越冬。春天当温度回升,湿度和营养条件适宜时,病菌迅速生长,厚垣孢子也很快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并产生大量孢子,尤其是在潮湿土壤顶层的枯草层中更多。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此间,导致草株大量受害,或造成叶斑;或造成冠部和根部腐烂。影响镰刀菌侵染发病的因素很多,如大气和土壤的温湿度、pH值、肥料和枯草层的厚度等。高温和干旱有利于冠部和根部腐烂病的发生,主要是发生在仲夏高温期间、充分暴露在阳光照射下的土壤干旱地方,特别是南向的斜坡上。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有利于镰刀菌枯萎综合症严重发生,干旱后长期高温或枯草层温度过高时发病尤重。此外,在春季或夏季过多的或不平衡的使用氮肥;草的修剪高度过低;土壤表层枯草层太厚等等,均有利于镰刀菌的发生。另外,pH值高于7.0或低于5.0等也都有利于根腐和基腐发生,长期高湿条件下有利于叶斑病的发生。
受害后的表现:镰刀菌枯萎病可造成草坪草苗枯、根腐、颈基腐、叶斑和叶腐、匍匐茎和根状茎腐烂等一系列复杂症状。幼苗出土前后被侵染,种子根腐烂变褐色,严重时造成烂芽和苗枯。发病较轻时,幼苗黄瘦,发育不良。成株叶片受害,病叶上最初为水渍状暗绿色枯萎斑,后变红褐色到褐色,病斑多从叶尖向下或从叶鞘基部向上变褐枯黄。潮湿时,根颈和茎基部叶鞘与茎秆间生有白色至淡红色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团。草坪上开始初现淡绿色小的斑块,随后迅速变成黄枯色,枯草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10cm。当湿度高时,病草茎底部和冠部可出现白色至粉红色的菌丝体和大量的镰刀菌孢子。另外,温暖潮湿的天气,可造成草坪发生大面积的叶斑。叶斑主要生于老叶和叶鞘上(首先侵染叶尖),不规则形,初期水渍状墨绿色,后变枯黄色至褐色,病健交界处有褐色至红褐色边缘,外缘枯黄色。3年以上的草地早熟禾草坪被镰刀菌侵染后,可出现直径达1m左右的、呈条形、新月形、近圆形的枯草斑。由于枯草斑中央为正常植株,整个枯草斑呈"蛙眼状"。这一症状通称"镰刀菌枯萎综合症",多发生在夏季湿度过高或过低时。
镰刀枯萎病与褐斑病的区别
褐斑病的蛙眼状:蛙眼的绿色是新长出来的,相对稀疏,颜色浅。
镰刀枯萎病的蛙眼状:蛙眼的绿色是老草,与周围长得相似,不分新老草坪。
7、夏季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