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数次呈现屈原吃着柑橘、双眼含泪的情景。其中一幕,屈原和楚怀王穿越生死、互道遗憾。当楚怀王“离去”,屈原大口大口吃着橘子,连皮都吞下去了,眼泪则像开了阀门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流。
这段表演把主持人王嘉宁看得热泪盈眶,她注意到,现场从嘉宾到观众,几乎都在擦眼泪。郦波特别感动:“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这段饱含人生况味的重头戏,再现“一遍就过”的高能演技。被问及为何吃掉橘子皮,王洛勇说:“屈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劝楚怀王留在楚国,我在那个瞬间,发现橘子和橘子皮是一体的,和两人童年时代的友谊是一体的。就是有那么一个瞬间,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给了这个人物。”撒贝宁非常敬佩王老师:“这就是无法设计的戏,是那一瞬间的爆发,你把橘子皮塞到嘴里的时候,所有的情感浓烈到了极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刘国忠分析道:“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家庭,可能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屈原在《橘颂》一篇中,以他生长之地盛产的橘子来做自我比喻,表达了他早年即有的远大志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几句诗在节目中数次出现,它的意思是:皇天后土孕育了美好的橘树,这些橘树生来就适应南方,禀受天命,不离故土。可以说,《橘颂》之于屈原,是从他的生命中萌发出的一篇诗歌。对家国的热爱,伴随着他的成长。他立志要辅佐楚怀王,做一个贤能之士,为了“美政”理想而探索不息。
从《天问》到《离*》
飘逸的浪漫,有着跨越千年的深沉力量
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脉中,《楚辞》作为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一起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它的一歌一咏、浪漫绮丽,深远影响着两千年来的诗词歌赋,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回望历史,唐代诗人李白延续了《楚辞》浪漫飘逸的风格,铸就了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儿时起就特别喜欢《楚辞》,并用一生践行“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后人留下来“天眼”这双继续寻找答案的眼睛。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将让老年屈原在“岁月长河”里遇见编订《楚辞》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承袭《楚辞》浪漫主义笔法的“诗仙”李白及“天眼之父”南仁东,并特别为屈原和南仁东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天问”。他们的成年时代和幼年时代一问一答,交错呼应,最后共同在“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灵宣言中,正式开启《楚辞》的识读之旅。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歌辞,后来专称以楚国屈原的*体作品为核心的一种新诗体。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介绍:“《楚辞》大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用充满浪漫主义的风格来咏物叙事,而且强调民生关怀和个人修养。”
浪漫的《楚辞》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为精炼有力地诠释《楚辞》的精髓,节目将重点聚焦《离*》《天问》和《橘颂》,力图透过其华丽而飘逸的外表,引领观众感受它滚烫而坚毅的内核。
说到《离*》,许多观众可能“又爱又恨”,其想象之丰富、情感之真挚,灿烁古今,同时又因为相对拗口、生僻字多,实在难以记诵。屈原在《离*》中提到了华夏民族的诸多先贤,并把心中的理想说予他们。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离*》,节目重点打造了两幕场景:一幕是屈原在汨罗江畔和彭咸大夫的生死对话;一幕借屈原和先祖先贤的倾心交流,道出《楚辞》的创作缘起及深刻内涵。
《天问》等来了回答
但漫漫“天问”之路仍需“上下而求索”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在历经将近一年的太空飞行后,今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火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人类挺进苍茫宇宙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以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出惊世之问。而在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中,中华民族的好奇与探索从未止步。“天问一号”的名字正是源于《天问》,它体现了后世子孙追求真理、目光远大的文化传承,寓意着征途漫漫、跋涉不止的上下求索。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将让屈原“穿越”到当下,亲见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的震撼场景,以及2021年6月17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高燃画面。
舞台上,屈原对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中国航天员连连挥手,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看到了最浪漫的诗!我把诗写在竹简上,他们把诗写在宇宙中!”
当置身这跨越沧海桑田的惊喜对望,当听见“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声音回荡在寰宇之间,相信每个人的心情都难以平复。正如郦波所说:“一方面觉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方面又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天眼、天问一号、祝融号、神舟十二号……这种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正在被一代代的中国人传承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