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几点感同身受的部分,共享。
楼适夷在给《家书》作序时回忆到,傅雷的大儿子傅聪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几小时几小时的练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
但有一次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道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
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吗?这些闪光点多是在不经意间迸发,瞬间即逝。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比常人更敏锐地发现这些闪光点,及时鼓励,加以引导。反观我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影响,孩子的缺点被放大,反复唠叨,孩子的优点反而被认定是应该做的,加以忽略。
有的人读《傅雷家书》得出了傅雷家书是虎爸的结论,大概是看了其中逼傅聪练琴那段,那只是表象。
傅雷自己就曾留学法国,原本是准备攻读文学的,然而,到了法国后,面对星罗棋布的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他受到极大诱惑。
出国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西洋美术的傅雷,对西洋的造型艺术,绘画的色彩、线条颇有领悟力。于是在巴黎大学文科学习的同时,又到卢佛美术史学校听课。傅雷当时也尝试过绘画、作曲、弹琴,兴趣颇多,艺术领域方方面面都有涉猎。
傅聪于1954年远赴波兰求学。临行前,傅雷给他的叮嘱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正是由于自身的经历,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不是局限于刻板训练上的,他鼓励儿子多有涉猎,在儿子出国后,建议他除了练琴,更要多学习乐理,学习艺术史,去游历采风。
他懂得,琴声要传达的是人文情怀,没有思想是弹不出好曲子的。
上海广播电台选播了傅聪演奏的钢琴曲,傅雷和妻子总是早早守在收音机旁。在他给儿子的信中写道:
从你的录音中清清楚楚感觉到你一切都成熟多了,尤其是我盼望了多少年的——你的意志,终于抬头了。我真高兴,这一点我看得比什么都重。你能掌握整个的乐曲,就是对艺术加增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也就是你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
孩子,我要重复Bronstein[勃隆斯丹]信中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了你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