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典型范式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7-31 21:16:57

□李文学 曹 艳

【内容提要】当下的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中,拿非虚构写作为虚假新闻背书的现象应该引起新闻从业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写作范式,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基于“新闻事实”而开展的写作报道活动。它表现出写作主体多元化、写作平台新媒体化等特征。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遵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第一要义和基本原则。

非虚构写作典型范式,(1)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新闻实践 新闻文体

2019年1月29日晚,咪蒙旗下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的文章。该文发布后迅即刷爆朋友圈,但与此同时也招来媒体和网友的大量质疑,认为文章中很多细节失实,可能整篇文章都是编造的。对此,咪蒙回应“我们首先澄清一点,文章不是新闻报道,这是一篇非虚构写作”。虽然此事最终以咪蒙公众号被注销而落幕,但非虚构写作被拿来为虚假新闻背书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警惕。作为一种新生的新闻写作范式,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非虚构写作,进一步梳理和廓清其范畴与文体边界,并明晰其特点和写作要求,以更好的为我国当下的新闻写作实践服务。

一、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内涵

从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改版并推出“非虚构写作”栏目,2015年《南方都市报》推出“南都语闻”版、《新京报》推出“剥洋葱people”,到一系列如“地平线”“正午故事”“中国三明治”等非虚构新媒体写作平台介入,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成为各类媒体和写作者竞相追逐的写作范式。然而,这种一窝蜂的写作热潮,却也带来对非虚构写作内涵和文体边界的误认,咪蒙旗下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拿非虚构写作为假新闻背书就是例证。

非虚构写作从西方到中国,从文学场域进入新闻实践场域,都大致经历了相同的演变历程。英语中的“Nonfiction”一词,直译是“非小说”,还可译为“非虚构文学”。在西方,“非虚构”不仅涉及文学,也包含新闻、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纪实性写作。由于指涉范围的模糊,所以对非虚构写作内涵和边界的认知,都天然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例如《人民文学》在开启“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时就是这种取向:“何为‘非虚构’?……我们认为,它肯定不等于一般所说的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我们也希望非作家普通人,拿起笔来,写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传记,还有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所写的那种非虚构小说,还有深入翔实、具有鲜明个人观点和情感的社会调查,大概都是‘非虚构’”。①如上所述,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认知传统,致使非虚构写作长期被陷入内涵和边界不清的泥沼,常常被混用甚至是误认。

纵观非虚构写作在国内外的写作实践,笔者认为其大致有三种主要的写作面向:首先是面向文学的非虚构写作。无论中外,“非虚构写作”都是从文学的场域溢出,从而进入到新闻实践和其他场域。从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In Cold Blood)到国内作家梁鸿的“梁庄”系列,非虚构写作以“介入”的写作姿态和“在场”叙事,直接将“虚构的文学”逼到了墙角。其次是面向新闻的非虚构写作。由于非虚构写作与新闻写作在“真实性”上的勾连,所以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场转换就是与新闻写作实践的嫁接。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纽约客》《滚石》等杂志的写作实践,到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等媒体的实践,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以张扬的“文学性”和“故事性”备受读者青睐。②再者是面向学术的非虚构写作。在漫长的文体演进过程中,非虚构写作还进一步与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学科的学术写作融合,产生出兼具“学术性”、“故事性”与“纪实性”的新的写作范式和样态。例如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写就的吴毅的《小镇喧嚣》、贺雪峰的《最后一公里村庄》等学术著作,就是这类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

综上所述,非虚构写作有文学创作、学术写作和新闻实践三种基本的面向。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从内涵上来讲: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非虚构写作的方法基于“新闻事实”而开展的写作报道活动。和其他面向的非虚构写作相比:第一,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更加强调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以“事实”为前提和必要条件。“事实”是第一性的,是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生命;第二,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更加强调所要写作和报道的新闻事实的时效性,一定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写作与报道;第三,对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来说,“文学性”和“故事性”是其必不可少的元素,是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文本的基本特征,“文学性”和“故事性”必须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前提。

二、当下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特点

非虚构写作被引入新闻实践,成为一种新的写作范式,是传媒市场化变革和新媒体发展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中,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表现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造就了当下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盛况;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诸如写作者媒介素养缺失、过分强调故事性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下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特点以及与此伴生的问题,从而重构我们对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认知。

(一)写作主体多元化

从写作群体来看,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主体打破了过去媒体人的域限,从编辑、记者等新闻从业者延展到了普罗大众。一方面,在这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技术赋权”让每个公民都有了通过自媒体从事新闻与信息生产的能力和自由,普通公众从事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写作主体缺少必要的新闻素养,所以一些不符合新闻规范和新闻理念的文本常常见诸媒体。从爆款文章《上海女孩除夕夜逃离江西农村》 到《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些号称“非虚构”的非虚构作品,不仅引起人们对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误解,甚至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还由此被“污名化”。

(二)写作平台新媒体化

从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改版并推出“非虚构写作”栏目,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推出“剥洋葱people”,再到李海鹏等创建“ONE实验室”,雷磊等创建“真实故事计划”,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平台从传统媒体一路奔袭,在新媒体上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垄断,其不仅提供了可与传统媒体比肩的媒介平台,还提供了打赏、广告植入等新的变现方式,大量非专业非虚构写作者闯入新媒体平台,让非虚构写作一度成为“内容创业”的代名词。风口之上,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被误认,甚至是拿来为假新闻背书就在所难免。

(三)新闻叙事故事化

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新闻”。从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到郭国松的《太平洋大劫*》,从约翰·赫西的《广岛》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罗婷和唐爱琳的《白银*人往事》,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优秀的故事性文本。传统的新闻写作理念中,新闻的事实性从来都是第一位的,统领着所有的新闻叙事和表达,尤其是在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倒金字塔结构”还是“新华体”,都天然与新闻的故事性相隔绝,更与受众的阅读兴趣相去甚远。所以,这种脱胎于文学场域的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方法,其注重发挥情节设置、对话、细节和心理描写等文学表现手法,一进入新闻场域便受到了读者的青睐。但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故事性”和“文学性”的张扬又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否则难免又为假新闻背书。

(四)写作题材边缘化

由于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上述三个特征,加之商业逻辑的统合,非虚构写作介入新闻实践,开始就将过去边缘和“非中心”的事物纳入了自己的书写对象。如“二奶”“红灯区”“同性恋”等一些属于亚文化范畴的现象,都在非虚构新闻写作者的笔端得以呈现。③这种“去中心化”的选题特征,在填补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空隙,为媒体带来“眼球经济”的同时,也更为逼真地还原了受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使新闻报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不至于太脱离受众的生活实际。但如果一味追求这种边缘性和“去中心化”的选题倾向,难免又会走向选题“奇观化”的另一个极端。从《财新》杂志《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到咪蒙《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些“博人眼球”的“爆款文章”,都是这种逻辑主导的产物。

三、真实性: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基本原则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④非虚构写作参与新闻实践,遵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起码要求,也是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第一要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等每一个新闻要素都要经得起核对。⑤咪蒙旗下“才华有限青年”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之所以备受质疑,就在于其细节有很多不可考证和自相矛盾之处。虽然咪蒙辟谣称新闻“确有其事”,只是为了故事情节“有限虚构”。但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不管出于新闻叙事的需要还是其他原因,只要存有“虚构”的成分,就已经触碰到了新闻真实性的底线。

报道单个事实不易,把握整体真实更难。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新闻事件都是大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要注意同它上下左右以及和整个时代的联系,以“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但在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中,常常有一些媒体将偶发的、特殊的事件当成社会的普遍存在,无限放大,以此来博取受众的注意力。殊不知,这种抽离和放大,已然与事实大相径庭。如近几年爆红的记者“返乡笔记”,无限放大农村的凋敝和一些“奇观化”要素,显然代表不了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语境下的整个农村全貌。

真实性是对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本质要求,优先于它作为叙事性文本的文学性和故事性等要素。作为新闻实践的非虚构写作,应该是“用事实讲有意味的故事”⑥,事实是第一性的,是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生命。

四、结语

咪蒙拿非虚构写作为假新闻背书,虽然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由此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得不让我们警惕。作为一种新的新闻写作范式,不管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要尊重和掌握新闻传播规律,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恪守新闻传播伦理,促进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健康发展,以更好地为我国当下的新闻写作实践服务。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QN2017020)】

注释:

①见2010年第11期《人民文学》中的文章:《留言》与《启事》.

②李文学.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渊源[J].青年记者,2018(23):6.

③李文学.论我国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文体演进[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69.

④季为民、叶俊.论*新闻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4):9.

⑤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73.

⑥卫毅.我眼中的非虚构精神[J].新闻与写作,2018(2):108.

作者简介:李文学,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曹艳,河西学院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编辑:王洪越

2019年第4期《新闻论坛》

本刊启事

本刊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也没有官方网站,没有在线投稿投稿一说,请投稿者提高防范意识。本刊未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征稿,请投稿者直接与我刊联系。论文要求视角新颖,与媒体实践有深度结合,字数3200字、4600字、6700字三个字段,投稿邮箱xwlt0903@163.com或nmgxwlt@126.com

投稿* 0471-6635549 0471-6635516 0471-6635382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