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华民族有“礼仪之邦”之称,拥有着辉煌的文明成就和醇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早已形成了丰富而又浓厚的礼仪文化。
在古代,统治者重视“以礼治国”的治国理念,“礼”作为一种制度,而“仪”便是礼的具体表现。
礼仪在不断丰富与强化过程中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古代有“五礼”之说,其中包含了祭祀礼仪、丧葬礼仪、冠婚礼仪、军旅之礼以及宾客之礼。
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意识,上至国家统治、法律法度,下至吃饭穿衣、待人接物都在其规范与约束之下。
因而,我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精神的积淀见证了民族历史的发展历程,其蕴含着丰富民族基因。
在当代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塑造国民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人类社会文明曙光绽放之初礼仪便相伴显现。礼仪的起源应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前的原始社会中、晚期。
首先在理论上,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采集阶段逐步迈向生产性经济阶段,也就是从原始人群步入氏族公社时期。
为维系族群发展,需要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人伦秩序”应运而生,这便是原始“礼”的范畴。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类婚姻关系从原始乱婚状态进入群婚制,这也是伦理社会萌芽崭露头角的标志。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维系社会发展的“人伦秩序”不断丰富,“礼”的概念也随之不断深化。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原始祭祀活动便是礼仪的萌芽,由于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在面对自然变化以及与自然作斗争时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因而早期人类对自然是敬畏又无能为力的,他们认为变幻莫测的自然界是受不同神灵所操纵的。为保证更稳定的收入与发展,早期人类将此寄托于祭祀。
以庄严而神圣的形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原始社会时期的祭祀仅以祭天、敬神为主,祭祀活动与形式随着文字的产生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原始时期是礼仪的萌芽时期,这时候的礼仪是简单而又纯粹的,并不具有阶级性。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氏族社会瓦解,人类社会逐步迈入私有制文明时代,此外阶级制度逐步建立,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将原始社会时期的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巩固奴隶社会发展的礼制,礼被打上了阶级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