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是现在才想到的这招吗?不,早在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就写过一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口的太行山和王屋山挡住了路,愚公要把山挖走,另一个叫做“智叟”的老头嘲笑他太愚蠢。
愚公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儿子呀,儿子死了以后还有孙子呀,“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结果把山神吓坏了,报告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了两座山。
可能有人会说:嗨,这算什么呀,不就是个寓言故事吗?
寓言故事?给你看看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红旗渠,坐标河南林县(今林州),现在是国家五A级景区。
为了能够吃上水,林县人决定在太行山挖一条渠,把浊漳河的水引到这里来。
从1960年到1969年,十年时间里,“愚公们”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如果把挖出来的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以从哈尔滨一直连到广州!
红旗渠
那时挖山的工具就是铁锹和小推车,顶多用土炸药来帮忙;
吃的食物就是小米粥窝窝头,还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根本吃不饱;
睡觉就是铺着地盖着天……
就这条件,河南人竟然愚蠢到想把山挖走——他们做到了。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不放弃,不怕困难斗争到底的决心,就是河南人的硬核品质:坚韧。
3
河南人硬核品质三:自信到自负
有一份图片估计大家看了要笑晕。
河南的地图旁边写着一圈黑字:莫挨老子给爷爬。
地图中间有一个大红的戳:河南。旁边分两行有五个大黑字——病毒,给爷爬!!
“给爷爬”,再厉害的病毒,在河南人眼里,那就是孙子,简直不要太自负。
河南人爱说爷,也难怪,谁让他们历史太悠久呢?
从河南的简称上可以看出河南历史久远——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很多野象,“豫”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的会意字。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
“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起源于河南。
汉字的发展和河南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造字的仓颉、制定了统一“小篆”体的李斯、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许慎,都是河南人。还有甲骨文发现于安阳殷墟、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的开封。
河南是“百家争鸣”的主阵地——
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法家的韩非子、纵横家的苏秦以及他的老师鬼谷子,都是河南人。
河南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久远——
炎帝朱襄氏创造了发达的农业文明;
孔子的学生子贡、商圣范蠡、智退秦军的弦高见证了商业文化的崛起;
伏羲氏演八卦、周文王做《易经》;
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司母戊大方鼎”见证了青铜科技的发达。
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
天文学家阏(yān)伯,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观星台;
文学家贾谊,写下了《过秦论》《吊屈原赋》;
还有“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
还有比干、商鞅、陈胜、司马懿、范晔、阮籍、谢灵运、干宝、钟嵘、姚崇、玄奘、岳飞、史可法……
嵩山少林武术,中华功夫的源头;
陈家沟太极拳,中华武术的瑰宝;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三大技术均发明于河南;
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还有郑州、商丘、南阳、许昌、濮阳,都做过古都。
……
河南人背后有这么多老祖先撑腰,他们有说不怕的底气,这就构成了河南人的硬核品质:自信。
4
河南人硬核品质四:幽默到搞笑
河南人编的宣传口号,因为押韵好记接地气,把人看得笑岔气。
双手奉上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