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顺口溜的文化源头在哪里?《诗经》。
哈哈,看看这则《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许再吃我种的玉米了!我这么多年供养你,你一点也没有把我照顾。我现在发誓要摆脱你这个家伙,到那乐土去寻找幸福。乐土啊我的乐土,那才是我的好去处。
看到没有,古代河南人讽刺贪官,也是编的顺口溜。
你以为诗歌只是非常高雅的文学形式?不,河南诗人马上会颠覆你对诗歌的认知。
看看杜甫大叔写的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还用得着翻译吗?
还有他的“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是不是很接地气?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除了会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会因为掉颗牙写首诗,来表达对朋友牙齿的羡慕:
羡君牙齿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戳。
韩愈那羡慕的小眼神是不是立刻在你眼前闪现?
还有白居易,每写一首诗竟然还要念给老太太听。听不懂?立刻改!
不要以为他只会写《长恨歌》《琵琶行》,他也会写《观刈麦》《卖碳翁》。
他邀请朋友喝酒是这样写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的诗之所以流传最广,他的粉丝最多,就是因为他写的诗,真的像顺口溜……
为了接地气,这些诗人们也是拼了,刘禹锡、孟郊、元稹、李贺、李商隐……谁不会写几句顺口溜?哪个小娃娃不会张口就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河南的诗人们集体为老乡做了榜样,原本为了接地气,却演变成了河南人的硬核品质:幽默。
5
河南人硬核品质五:深情到无情
为了隔离武汉返乡人员,河南人无所不用其极,在门口拉条幅?这远远不够,还要把门锁换掉让你出不了门,门口还会派人站岗。
回来结婚?他们会让新郎新娘不出现。
过年走亲访友?东西可以留下,人走。
去上坟?抓走。
小区口停大巴,村口用石墩挡着路,就是亲外孙都不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