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时期的玉蝉图片大全,各时期的玉蝉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20 05:58:02

青白玉料,局部受沁呈乳白色。本器为一圆雕玉蝉,身型略呈椭圆,头部打磨平整,尾端收小,背上凿有一孔,可系绳配挂。玉蝉造型抽象简洁,颇具神秘感,属红山文化典型玉蝉样式。青绿色,带有白沁。略呈圆柱体,腹部三凹道阴刻纹,呈尖圆形。有对穿圆孔。

红山时期的玉蝉图片大全,各时期的玉蝉(1)

蝉的蜕变和羽化,被视为蝉性高洁,作为神虫来雕刻。

蝉:是最初代表着最初的权利象征,后演变成“枭”。红山文化的蝉形玉器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蝉的造型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佩饰。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因而有将此类玉蝉称为“王含”者,应视为丧葬玉一类。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纹饰简练,身体肥壮,造型古拙,尤其是浅浮雕技法,更是形成触之有感,视之若隐若现的效果。

正如《史记·屈原传》中所记:“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蝉既能以蛹虫之形隐居于地下土中,又可羽化飞天,在树上饮清露而不食,鸣高声远;每当秋凉之际,再以蛹虫方式钻入土中隐居,待春暖花开之时,又从土中钻出飞到高高的树上,如此周而复始地生生不息。红山先民向往着能够像蝉一样不断重生,祈盼着部族人丁兴旺、保持强大。在“万物有灵”的时代,便将它们也视为主要的神灵之一,备加崇拜。因此,在他们所雕琢的玉器中,也多有禅与蝉蛹的造型,成为红山玉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玉蝉,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大约有八千年以上,表明中国玉文化的久远。

红山时期的玉蝉图片大全,各时期的玉蝉(2)

玉蝉的用途,据有关资料介绍,大致有如下几种:

1、 用于佩戴,称做“佩蝉”,有祈福、辟灾之寓意;

2、 当做帽子上的饰物,称作“冠蝉”,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征;

3、用于丧葬,将它放入亡人的口中,称之为“含蝉” ,寓亡者可转世重生。

在红山文化中晚期及此后的时代,又出现了一些形体较大的圆雕玉蝉造型,此种大型的玉蝉,自然也有了新的用途,成为一种祭祀礼器,主要在祭坛或庙堂中摆放使用。

红山时期的玉蝉图片大全,各时期的玉蝉(3)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因此,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如今在汉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中,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蝉形玉含,即使在现代的玉石中,也常能发现这类玉石。 玉蝉分三种,一是佩蝉,顶端有对穿;二是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三是含蝉,在死人口中压舌,体积较小,不过一寸余长,刀法简单没有穿眼。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玉蝉出现,著名的商代殷墟“妇好”墓,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也有一些饰以蝉纹的。可见蝉的形象作为一种装饰,已经问世好几千年了。 汉代的玉蝉,其线条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表面平滑光亮,边沿棱角锋利,翅尖几可刺手,素有“汉八刀”之称。其后的玉蝉,纹饰渐趋繁缛,有的翅膀竟像苍蝇翅那样撇开,早没了汉代玉蝉的那股神气,特别是器物边沿及翅尖被磨成了圆角,这也是判断是否为汉代玉蝉的重要依据。

上述研究说明,红山文化时期暖湿的气候条件适合蝉的生存繁衍。根据目前北方寒冷气候条件下红山文化地域存在野生蝉的事实推断,较现在暖湿的红山文化时期,也应存在野生蝉,只不过由于古今气候的变迁,红山文化地域的野生蝉数量由很多变得极为稀少了。 红山文化地域野生蝉标本与馆藏红山文化玉蝉的对比红山文化中发现的玉蝉,其造形、纹饰大都源于实物,经过先民中睿智工匠的创造性提炼加工,使这些玉蝉留存于世,这也是昆虫蝉曾存在于红山文化地域的有力佐证。本品为:红山文化玉蝉,长约12.5cm,宽约:5.5cm,重约:266.5g。喜欢的朋友欢迎留言沟通交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