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字的意思,何如这个词的意思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23 16:57:52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夫子:“用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夫子说:“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使它得到惩戒,能改过自新),用德来回报德。”

孔子教化世人,不谈玄论道,而是教人们如何按照“道”来做人做事,就是有德!

当然,有人,也许这个人就是言语科第一名的弟子宰我,他经常给老师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的。宰我问孔子;老师,德是万金油吗?

孔子呵呵一笑;至少有德的人在社会上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宰我说;如果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羞辱他,让他悔悟,是这样的吗?

话到了这儿,似乎宰我就觉得,老师教导的仁德,就是有再多的委屈,也要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

在这里,孔子没有直接回答“怎么样”,而是反问宰我:那么,你用什么来回报对你有恩惠的人呢?

宰我愣了半晌,还是无语。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会遇到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人对我好的时候,我该怎么对待他;别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我又该如何?这是个大问题!有些人选择的是以怨报怨,有些人选择的是以德报怨,而孔子是如何做的呢?我们通过这则《论语》就会明白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或曰”的“或”,是个无定指代词。“或曰”就是有人问。具体是谁,《论语》编撰者也没说,我们既可以认为是孔子的学生,也可以认为是当时的人。

“报”的本义为制服、判决罪人。判决罪人需上报,由此引申为报告,又引申为告诉、传达、通知、报答、报复、报应等义;由“告诉”引申,指回答,如报仇、报偿;又用作名词,指告诉或传达信息的各种载体,如电报、简报、报刊等。

“怨”的本义是怨恨;仇恨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怨,恚也。”

“怨”主要有四种:一是自己怨自己,如,埋怨我自己的命不好;二、埋怨别人,这人怎么恁差劲呢;三、自己的作为让身边人埋怨;四、别人的做法让自己“怨”。产生“怨”的根源,还是在于一个“利”字。《论语•里仁篇》记载:“放于利而行,多怨。”依于利己原则而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所谓气大伤身,爱生气、社会关系紧张的确会影响身体健康,常与伴侣、朋友或同事争吵或处于类似压力下,会增加中老年人的早亡风险。说一千,道一万,有了怨气化解是关键,因为不化解的话,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中的“怨”理解成别人的做法让自己“怨”,感觉最惬意。

“何如”意思是指如何,怎么样。表示假设。

既然别人让我“怨”,我该怎么办?有人说;孔子老师,用“德”来报答“怨”,怎么样?意思是,别人对我不好了,我还坚持对他好,让他羞愧,知耻而后勇,慢慢改正,就会慢慢变好。说到这里,我觉得说话的人自觉很是高大尚,甚至是一脸的得意。

子曰:“何以报德?”

“德,德者,得也。”能顺“道”而为,就是有“德”。

在这里,孔子一个“沉舟侧畔千帆过”,不评述“以德报怨”怎么样?而是反问,一个人如果用“德”来报答“怨”,哪用什么来报答“德”呢?

下面,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待“怨”,一般的处理有三种做法:一是以怨报怨;二呢,以直报怨;第三是以德报怨。

一、以怨报怨。

既然孔子提倡“以直报怨”,那么对于“以怨报怨”,孔子至少不会选择的。“以怨抱怨”是以恶意、怨恨和报复去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根据人性的特点,人们在遇到仇恨时的直接反应就是“以怨报怨”,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这样的话,只能使仇恨越积越深,甚至会出现父债子还,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局面,社会怎么可能和谐啊?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不要与人结怨。用儒家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噪音,那就不要制造噪音。这样的话,怨气自然就少多了。

二、以直报怨。

“直”的本义是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引申义有正直、伸直等。《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直,正见也。”《左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正曲为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公正的,符合社会道义的做法,纠正不正确的,有损正义的,甚至践踏社会公德的行为。其实,“直”指人的本心,一个人最为天然、最为自然的反映。

孔子的意思是用公平正直的态度来回报对待“怨”,这样照顾个人的内在情感,又兼顾外在的社会公平正义。

“以直报怨”,就是用社会道义或者说社会正义,正确面对行为不端的人。不是冤冤相报,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互相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治来解决问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以直报怨,不单单是公正正确的对待怨,也包括惩罚它,使它得到惩戒,使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用公正来对待仇怨,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违背了社会正义,就要被惩戒。不可能你作了恶,你不受到任何的惩罚?如果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作恶,那这个社会将是怎么样的啊?你敢想想嘛?一个人作了恶,就应该付出代价的。如果要埋怨的话,只能怪你自己没有按照社会规律做事,接受惩戒的目的就是让你一定要按照社会规律做事。

儒家讲治国平天下,靠什么啊?那就是“直”,也就是社会正义。《论语•里仁篇》记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里的“义”,就是社会道义,就是适宜,本该如此的意思。难道敌人侵略家园,也要以德报怨吗?难道别人欺负上门,也要一味忍让吗?难道面对侮辱挑衅,就不能抵制惩戒吗?

公平正直,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做法。

三、“以德报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德报怨”没有明确说是哪一家的话,有人认为是道家的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这段话的大意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妥善的办法呢?

谁喜欢“报怨以德”啊?一是国家的统治者,他希望自己的民众都能“报怨以德”,这样呢,不管他怎么肆意伤害民众,民众因为受到了“报怨以德”的教育,都学会逆来顺受了。统治者能不开心吗?二、统治者如果能“报怨以德”, 相当于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度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这样,他就有可能“平天下”的。如果经受一点怨气,他就报复,甚至出兵攻伐的,想实现天下太平,恐怕也不那么容易的。

负荆请罪的故事家喻户晓。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屡次挑衅,蔺相如仍以国家利益为上,以社稷为重,处处忍让而终使廉颇负荆请罪,这就是度量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度量大”。任何社会或组织中都必然存在少数为非作歹者,对这种人就不能一味地宽容,还要辅之以刑罚。一味地姑息忍让,你对我不好,我仍然要对你好。对损害自己的人,是不能报之以德的。否则,似乎有些对为恶者鼓励的意思,这样会助长恶人的嚣张气焰。可以说,这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挑战!

仔细想来,“以德报怨”,自己内心有怨,憋着,对侵犯者不但不作计较,反而要施以恩惠,这只能是少数人才能做到,普通人很难做到。拿少数人能做到的标准要求普通人,要求社会大众,这是强人所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白,“以怨报怨”,不可取;“以德报怨”,也不中庸;“以直报怨”,你做了坏事,我该怎么教训你就怎么教训你,这才是我的好心,不然你以后会越陷越深,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

“以直报怨”,既是对“以怨报怨”蛮横无理和“以德报怨”不符合人性的摒弃,又是以正义处置仇怨的合情合理的做法。

我们最后来看“以德报德”这句话。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里说“以德报德”,实际上是“以恩报恩”的意思。对方与自己互施恩惠,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家对我好,我一定要感恩,一定要图报,这才说的过去,以后社会风气就非常好。所谓“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恩惠是人性的润滑剂。有了恩惠,人与人之间才会越处越好,“以德报德”,收获的还是“德”。

一个人做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这符合儒家的社会价值观。

一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坚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原则,坚守社会正义,才能更好地发挥惩恶扬善、劝善改过的价值功能。

当然了,对于个人修为来讲,坚守“以德报怨”的原则,大公无私地对待天下人,这样呢,个人修养才能逐步达到圣贤的境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