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轼(传) 折枝墨竹图 绢本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二
争执的重点是身份区别
什么是士人?士人画又是怎样定义的呢?
简单说,士人就是那些做了高官的读书人。比如:欧阳修、苏轼、苏洵、曾巩、司马光、王安石等等,他们画的画就叫士人画。
美术史学家滕固认为,士人画的定义是:1、高级别官员;2、业余画家;3、画画没有功利,纯自娱自乐。这些定义聚焦画者的身份是重点。
关注身份的目是:区分出谁是高人逸才,谁是低等级的画工。以社会身份和地位的高低,来确定绘画品质的优劣。“身份决定论”,是苏轼的原创。
其次,以诗词和书法创作规律,取代绘画创作标准。
再有,以是否具有“高人逸才”、“品格”、“墨戏”的境界,评判作品。
刻意贬低院体画家,长期积累的绘画技艺,轻视承师、学习传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
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中国美术馆藏
苏轼认为:“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艾维康《唐及唐以前中国绘画史文献》192页)。
有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当时就是被压制的。花鸟画家黄荃也是受害者,不知为何,黄荃进京的第二年就死掉了。
宋代的皇帝许多是画家,而且在诗词和书法方面造诣很高,皇帝算是业余画家,苏轼的身份说,有阿谀之嫌。
同理,文人士大夫也是业余画家,身份也高过低等级的画工,换言之,领导不如你吗?
苏轼将自己作画的方式,变成绘画孰优孰劣的评判准则,变成话语权,当然会引来巨大的矛盾和争执。
一直以来,绘画不仅有标准,而且标准是明确的。宗炳、王微、谢赫六法、历代的画论就是标准。
苏轼 墨竹图轴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兴盛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到了宋代,经过了八百多年不断发展、完善、体系化,院体画创作已经到达了高峰。
那么,士人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何一定要贬低、压制画院的专业画家呢?为何要树立新的标准呢?
美国著名艺术史家卜寿珊,在他的《中国文人画五百年》中说到:“一个人想要成就功名只有一条路,就是出仕做官,随之而来就是特权和威望。封建世袭贵族在唐代仍强而有力,官员一般都出至名门望族。直到宋代,士人阶层才第一次获得社会权利,他们可以单凭功绩得到高位。宋初重臣赵普、吕蒙正均出生布衣,文坛泰斗欧阳修起于寒门。此时的高官往往是著名学者、作家、诗人。正是这些文人确定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基调,创造了新的散文、诗歌、书法风格。”
有着很大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精英们,要在绘画上树立起新标杆,要创造自己的绘画样式和绘画理想。在苏轼看来,画院的画家档次低,士人画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宋 苏轼(传)枯木竹石图
三
士人画的先天不足
应当说,士人画很看重,以“墨戏”的方式,抒发内心而自得其乐,还是颇有创意的,一定程度上还有开创性的意义。
“墨戏”,仿佛并不在乎怎么画,也并不在乎他人是否体会得到,有“意”有“趣”。苏轼那幅著名的《枯木竹石图》,是典型的士人画的代表作。
苏轼以轻松的心态揶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藤固《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这些话我们姑妄听之,其实儿童画才是没有形似这个概念的。
不管怎么说吧,从某种程度上,士人画,改变了绘画创作的严肃性,倡导移植书法和诗词创作理念,注重画家个人的修养,出现了一种新的绘画心情,娱乐体验。几个好友酒足饭饱,即兴作画相互题诗戏墨玩乐,以前是没有的。
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说:“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戾家画也。’”赵子昂即赵孟頫。启功师《戾家考》解释说:今人对于技艺的事,凡有师承的、专门职业的、技艺习熟精通的,都称之为内行,或者说行家。反之,戾家就是外行画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