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起合纵连横,必然绕不开另外一人,即苏秦。在人们印象中,苏秦与张仪共为对手,必然是合纵、连横的发起者。但在正史中,苏秦与张仪并不算同代之人。张仪比苏秦要早过世25年,在苏秦大展宏图时,张仪早已不在人世。
上文有说,张仪与公孙衍同为魏国人,但早年皆为秦国做事。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厉行法治,秦国逐渐强大。后来,商鞅被处死,公孙衍成为秦国大良造,大权在握。上任后不久,公孙衍即谋求攻打魏国。
经历过商鞅变法后,秦国愈加强大,公孙衍正是基于这点,才有了攻打魏国的底气。其次,魏国在之前与齐国的战斗中,于马陵一战,折损精兵近十万,导致魏国元气大伤。秦孝公时期,商鞅率军征伐魏国,秦军攻打河西地区,诱俘魏国大将公子印。
在实力悬殊下,魏军一触即溃,接连战败,其主力军队近乎损失殆尽。秦惠王在即位后,第一件事即除掉商鞅,缓和王室与秦国贵族集团的矛盾。其后,重用公孙衍。商鞅虽死,但他制订并推行的法令仍旧有效。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即率领秦军攻打魏国,此刻魏国还未从上次战争中恢复元气,军中缺兵少将,难以抵抗来势汹汹的秦军。为了保全自身,魏国只能割地求和。割让的地区为阴晋,位于秦魏两国交界,地理位置重要。同时,阴晋亦为公孙衍的出生之地。
除此之外,阴晋还是秦国的痛心之地。五十多年前,魏国大将吴起在阴晋之地,以区区七万魏军击溃五十万秦国军队,可谓是震惊八方。从那时起,阴晋就成为秦国挥之不去的痛处,如今秦国大军压境,夺回阴晋,也算一雪前耻。
且来说下河西地区,战国初期,此地即被秦国牢牢控制。但自从秦国在阴晋一战败给魏国后,河西之地即丢失,长期处于魏国控制之中。这次公孙衍征伐魏国,第一战攻打河西,就是为了收回昔日领土。
那么,河西对于秦国到底有何作用?
古代有这么一句话“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从古至今,这句话所表达的价值从未削弱过。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粮食尚且依赖,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粮食等同于各国的命脉。
而河西之地,是当时各国的商品集散地,控制着各国粮食的输送。对秦国来说,河西之地是它通往中原地区的门户。秦国若想发展壮大,必须占据河西,方能获取政治主动权。这恰好亦应验了一句话“得中原者得天下”,无论是战争还是发展,都必须以充裕的粮食作为基础。
公孙衍自然知晓河西的重要性,第一战即将河西定位目标,魏国深知不是秦国对手,主动割地求和,献阴晋给秦。秦惠王得知后,大为欣喜,下令将“阴晋”改为“宁秦”,彻底使此地摆脱与魏国的联系。
莫非,此次伐魏就随着收回阴晋而结束?
当然不会,公孙衍的目标远不止此,他继续率军进攻河西要塞,并打败魏军主力,俘虏魏国大将龙贾。此战歼灭魏军八万余人,魏国已无力控制河西地区,魏惠王索性卖个人情,主动将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
同时,魏惠王又怕割让河西地区不足以令秦军退兵,遂选择以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收了好处,当即向秦惠王建议,趁秦、魏两国重归于好之时,集中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当一切都要处于公孙衍掌控之中时,最大的变数出现了,即:张仪访秦。